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我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有机会来到复旦大学,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对中美两个国家医疗体系的一些体会与认识,共同探讨中美跨境医疗的机遇与挑战。

高投入的美国医疗体系

 

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昂贵,国家的投入也非常多。比如从2013年至2016年,美国国家的GDP支出里面,最大的支出就是医疗费用,2015年是3万2千亿美金,平均每人花费接近1万美金,医疗费用占整个GDP的~18%左右。这个比例在过去的10年里还一直地持上升趋势,而且可能还会继续保持。预计到2022年,美国医疗方面的支出将达到5万亿美元,占GDP的23%。也就是说,届时美国国民生产的总值,每5美元里就有多于1美元产生在医疗上,或者说消耗在医疗上。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美国的医疗费用,花费的地方极其不对称。大家知道美国非常重视个人的生命价值,统计数据表明50%的医疗费用花在5%的人口上面,美国文化是尽可能不放弃拯救每一个人的生命,因此很多的医疗费用最终是花在很少的一部分人身上,包括一些对平时身体不是特别注意,最后不幸造成了多器官衰竭的这些终末期病人。如果美国能把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将为美国的医疗费用带来非常大的节约,这其实也是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美国目前的医疗模式包括有“医生-医院”模式、“医生-医院-保险”模式等,后者包括国内非常有兴趣的美国凯撒医疗模式,这个模式可能更适合我们中国将来的医改方向。

 

在美国,一般来说,保险、医院、医生、病人各为独立方,但是凯撒医疗拥有自己的保险、医院、和医生集团,所以一旦病人购买了凯撒保险,就相当于购买了凯撒整体的医疗服务。凯撒通过这个闭合的医疗体系,通过强调疾病预防来提升会员的整体健康,从而最大程度控制费用,并将医疗体系中多方市场的博弈成本降到了最低。所以,凯撒模式事实上是一个“成本可控,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生态系统,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如果你在美国生活过,就会知道凯撒提供的保险服务一般来讲最便宜,预约看到医生的速度很快,信息化程度高,患者能够方便查到自己的医疗数据、预约情况、医生情况等。在美国的医疗系统里面,凯撒在信息化方面是走到最前面的医疗系统之一。

 

压力巨大的中国医疗体系

 

中国医疗的费用,政府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目前还是比较有限。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要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梦想,没有足够的投入,期待优质的医疗产出很难。十三五政府报告里面讲,2020年的时候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将增加到8万亿的水平,将是目前医疗费用总支出的几倍之多,这将带来一个医疗行业的蓝海时代,里面的机遇是非常大的。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执业医师的数据:2015年中国一共有237万左右的医师有行医执照,这里面不包含170万农村的基层医生。每10万人口执业医生的数量达到了177名,这跟美国相差不远(266名执业医生/10万人口)。因此,造成中国目前看病困难的现状,医生的绝对数量其实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全世界的医疗体系里面,中国的医生压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我们大城市里面的三甲医院的医生,他们的职业压力非常大。由于分级诊疗体制不完善,大量基层与社区的病人都被虹吸到大城市三甲医院,使得那里的医生们要处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造成一个医生一天要看50名、100名甚至超过100名病人的不合理现状。

 

这与美国医生平均一天看10名左右重症患者的诊疗情况有着天壤之别。再优秀的医生,如果在一个病人身上只能化5-10 分钟,医患沟通,患者体验,医疗质量,就一定不能让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就变得非常重要。其中,分级诊疗的建立与完善将是改变目前医疗现状的关键。而医疗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在其中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虽然说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但是国外的医生相对还是依赖传统医疗手段居多,反而是国内的医生往往对互联网医疗比较关注。国内的医生认为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在线的医患沟通,因为门诊当中或者手术住院期间能够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实在太少,所以希望在下班以后或者病人出院以后通过互联网的工具能够跟患者有更进一步的沟通。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医疗和所谓的互联网医院是会有其潜在价值的。

 

可以推测,通过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布局、和医院体系的改革等,中国的执业医生一旦到达了成熟的条件,会有动力解脱目前的体制束缚。

 

跨境医疗终将具有普适性

 

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在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估计有210万高净值家庭(家庭年收入超过152,000美元),预计这个数字将在不远的将来指数增长。这样的高净值家庭可以负担的起自费医疗。 而与此同时,中国公立医院的体系暂时还无法提供有充分人文关怀的临床治疗,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中国患者在国外寻求医疗服务。来自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所(COTRI)和美国国际病人医疗机构联盟(USCIPP)的统计数据报告,2016年中国公民约有64万人在中国境外寻求医疗服务,而美国医院被认为是第一选择。这些情况的存在,造就了潜在的巨大跨境医疗市场机会,这可能会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中美跨境医疗有哪些问题呢?首先是沟通的障碍,英文中文之间转换的障碍,使得绝大多数中国患者没有办法跟美国的医生直接沟通,也缺乏信任和判断:病人不知道找谁,没有办法直接找到医生,只能找中间的公司,这个搜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精准对接的问题。跨境医疗是否成功里面最关键的就是精准对接,如果你没有精准对接,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医疗机构、最懂得你病情的医生,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跨境医疗的费用不低,大众往往很难接受,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跨境医疗是否具有普适性?是贵宾的服务还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服务?我认为,硅谷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大约每18个月电脑芯片的性能都能提高一倍。而摩尔定律可能同样适合在医学领域,全球化的浪潮与移动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跨境医疗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未来的病人,也许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可以通过跨境医疗技术平台达到的高质量医学服务,比如多学科会诊、慢病管理、心理咨询等。

 

我相信在某一时刻,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的跨境医疗将会变成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的服务。美国80几万的医生将为我们的中国人服务,中国230多万医生也可以为美国的病人服务。医学无国界,很多美国的病人也喜欢中国的康复医学、太极、中医、针灸;中国的病人则喜欢美国的高精尖技术、人性化的关怀。通过这样的跨境医疗平台两个国家也许可以共享同一个医疗生态系统。

 

本文选自2017年5月6日,钱湘在复旦大学EMBA产业论坛“跨境医疗:市场前瞻与未来机遇”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