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国人已经无法阻止共享单车的疯狂了。ofo 及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拜单车,用“四海八荒最快融资速度”来描述这两家单车企业,一点都不为过,甚至连上一轮“网红”网约车也望其项背——共享经济的始祖Uber从天使轮融资到D轮融资,花了4年,以资本见长的滴滴出行从天使轮到F轮融资,也花了4 年的时间,而共享单车却轻松把时间缩短至四分之一。

明明从出生到现在,还是一个两岁的幼小婴孩,却已经有了庞大到无以复加的身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怪异世间少有。在这个迅速膨胀的身体里,包裹着太多复杂的世相,资本的野心、企业的贪婪、后来者的嫉妒、博弈间的愤怒……

 

达摩大师《悟性论》有云: 三界者,贪嗔痴是。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共享单车的崛起,究竟是一场盛宴,还是一场闹剧,又或者,它恰恰是这欲望都市里的完美照妖镜。

 

贪 篇

 

▶初心

 

时间回到2014年,那仅仅是三年之前,共享单车这个词还没被编出来,大街小巷还没有各式各样的小红、小绿和小黄。在乌镇,公共自行车正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借着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春风,被媒体大肆报道。

 

那一年,已经在汽车产业做了十年行业报道的胡玮炜回到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的虎跑,特别适合骑行,她想租一辆公共单车,但办卡小岗亭关门了,岗亭上贴着一张办理流程图,洋洋洒洒罗列了一串步骤。同一年,她在瑞典哥德堡再次遭遇到租赁公共单车的尴尬与折腾。

 

做共享单车的初心,便是在那时候萌动。2015 年1月,胡玮炜从造汽车的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把项目雏形变成了摩拜单车。在常春藤资本董事范惠众看来,当年摩拜单车从0到1的拓展,才是共享单车最具价值的时候。因为是从无到有的商业模式,普通自行车的所有构建、系统都需要重构,这一步是最难的,也往往蕴含着创始人的初心。

 

至少那个时候,共享单车是真正走心。在最初的研发过程中,胡玮炜为共享单车定下的标准是“4年不返修”——返修意味着更大的成本,一劳永逸是最佳商业模式。因为这个标准,共享单车在行业摸索期过得很艰辛,胡玮炜跑遍了所有公共自行车的供应商,他们甚至连报价都不愿意。到现在,最初一代摩拜单车的成本还是一个谜。而呈现在上海街头的单车,的确是个“另类”,比如它的轮胎都是实心的,所有的线都被包裹在厚重的车头内,车身也做了精简设计,而且用轴承而非链条传动。这让车子变得非常笨重,也有大量用户吐槽骑行体验不好,甚至变成了“健身器材”。

 

初代摩拜单车并不完美,却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它内置物联网芯片和 GPS,可以方便骑行人快速找车,它的二维码智能开锁的方式也是想象力丰富,这种对于出行痛点的针对性解决方案,打动了很多用户,使得摩拜单车几个月后在申城迅速走红。“互联网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用的东西,它的价值就会越大。单车也可以这样,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这件事情就是共享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胡玮炜曾经这么描述过摩拜单车的价值观。

 

当时的她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细分领域,仅仅一年之后,变成了整个互联网创业领域最大的风口。摩拜单车雏形受到的“笨重”“体验不佳”那些诟病,成了后来者的攻击点,而创业初期那些曾经定下的标准,也因为竞争,被一一放弃。

 

扩张

 

摩拜单车在上海艰难起步的时候,一千公里之外的北京,戴威则在谋转型。小黄车ofo的前身是骑游项目,在2015年资本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却没有融到钱,逼得戴威最终决定回到学校,做一个平台,把同学的车收起来,再向外租。戴威自掏腰包先采购了200辆小黄车投入校园,这样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获得200辆小黄车的使用权。

 

ofo的无桩共享单车模式是:用户扫码登录后,预存费用,输入车牌号获得开启车锁密码,按骑行里程计费。校园消费简单粗暴,2015年9月,一千多辆小黄车在大学里投入试运营后,十天就迎来了1500个日订单。10月底,北京大学单校日均订单达到4000笔,“投车——订单量增长”的模式被验证成立后,戴威看到了校园短途代步的高频刚需,立刻在北京其他校园开始复制。2015年12月,ofo拿到了由东方弘道、唯猎资本投资的900万元Pre-A轮融资。仅仅两个月后,ofo快速拿到了金沙江创投领投的A轮1500万元融资。

 

2016年料峭的春风里,“南摩拜北ofo”的竞争格局隐隐出现。在此之后,它们之间的冲突,也随着城市的扩张,变得越来越激烈。

 

城市扩张,或许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逃不过去的一个“天劫”。在创业的黄金期,占领了一块区域之后,快速开疆辟土被认为是“飞升上仙”、击溃对手的最佳法宝。多年前的千团大战是如此,几年前的网约车是如此,如今的共享单车也依样画葫芦。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越来越激进的市场,最宝贵的是时间,最缺少的是耐心,没有人愿意在一个地方精耕细作,所有的人都希望一夜长大,因为长不大,就会被灭掉。

 

摩拜单车开始扩张。最初的速度不快,2016年4月进入上海,9月初才进入北京,10月同时进入广州和深圳,而到了去年年底,已经进入9座城市。截至今年2月底,这个数字则已经翻到了22座城市。

 

稍晚起步的ofo,扩张速度更加夸张。最新的公开报道显示,截至今年2月,其在近40 座城市开展运营,这距离其2016年10月宣布走出校园,只有不到4 个月时间。有意思的是,ofo的起步城市,选择了两个地方:北京和上海。北京是根据地,上海则是摩拜单车的腹地。有ofo员工透露,到了春节前后,ofo几乎都以一天一城的频率在扩张。

 

资本

 

如果只是共享单车之间的对决,摩拜单车和ofo绝无可能在几个月内双双长成“独角兽”。

 

但这个市场,参与者并不仅仅只有企业,还交杂着更多的玩家。创业者的贪婪和激进背后,是资本更为贪心的欲望,两者互相缠绕,后者或许还更甚一筹。

 

今天的创业市场,更像是被资本标注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个夸张的融资数据,而且钱堆得越来越高,堆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2015年10月到2017年2月,摩拜单车完成了6次融资,一共有14家机构入局,包括淡马锡、红杉资本等顶级资本已经进入;ofo也同样完成了6次融资,一共有16家机构入局,在今年3 月的最新一轮融资中,ofo刻意强调“4.5亿美元融资额成为共享单车行业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

 

如果观察这些资本,会发现这总计30家机构中,大部分都是老面孔,曾经的胜利者,在此前的网约车大战中,很多机构的名字已经出现过,并通过最后的并购成功套现。这一模式一旦摸熟了,重新复制粘贴易如反掌。唯一的问题在于:把钱堆给谁?

 

如此轻松地便拿到钱,对创始人的心态,并非一件好事。

 

IT 资深评论员洪波就指出,对互联网创业来说,现在的问题是,钱似乎可以解决几乎所有问题:排挤对手,清洗市场,搭建团队,招募人才,完善技术和产品,一切都可以用钱搞定,根本不需要企业创新,企业需要做的,就是一轮一轮稀释自己的股份,成为一个“代孕妈妈”。

 

在一场又一场热热闹闹的融资大戏里,资本甚至超过了企业本身,成为这个游戏的最大玩家。天使轮的小玩家要赚钱,就要催促企业拼命做大市场,做高估值,在A 轮投资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B轮、C 轮投资者要赚钱,就要争取打败竞争对手,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并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新闻稿上的单车投放数和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成为并购对象时,投放数对估值的影响。

 

过去,投资者或多或少还会考虑一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这项指标现在也不重要了,功成身退还有另一个通道,就是把企业推到老大或老二的地位,然后合并,一家独大,通吃市场,皆大欢喜。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变得异乎寻常的短视。洪波这样评论现在的单车市场:企业不在意,反正钱是VC给的,单车被投放到市场上,就不再有任何意义。投资机构也不在意,一辆单车几百块钱,就算100 万辆全部损坏了,也不过才损失几个亿,还是人民币,连损失都谈不上,将来被并购,至少10 亿美元起。这就是资本主导的互联网创业,不但乏味,而且丑陋,令人厌恶。

 

嗔 篇

 

混战

 

在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中,起步最早的摩拜和ofo算是幸运的,被资本抬爱,在市场竞争中稳坐老大和老二的位置,在顺的境界里心存非得到不可的执念。它们并不知道,在他们背后,有多少后来者眼红、嫉妒、嗔恨,心思各异地想要在共享单车领域分一块蛋糕。

 

2017年2月28日,共享单车平台“永安行”在上海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者有蚂蚁金服、IDG资本、深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永安行已经是这个市场上非常后来的入局者。事实上,在摩拜和ofo一炮而红的几个月间,各种颜色的单车已经涌上街头。小鸣单车是在去年10月完成B轮融资,优拜单车、hellobike、骑呗单车都是在11月份涌入市场。在街头走一圈,光蓝色系的单车就有浅蓝、中蓝、深蓝、蓝+ 黄等不同组合……不同颜色的车,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符号,染着不同的心思。

 

这当中,有一批人的身份是这个市场原来的主人。优拜单车的合作方永久自行车做到今年,已经77岁了,这个品牌开创了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先河,2015年,摩拜单车刚刚创立时,曾上门拜过码头,却被永久无情拒之门外。如今,眼睁睁看着后来者成为这个古老行业的新贵,白白错失“飞升上仙”的机遇,甚至还存在灭顶之灾,不知道永久自行车的内心究竟是后悔、嫉妒还是焦虑。反正,它很快抱住了后来者优拜,也算是亡羊补牢的自我安慰了。永安行也是这个市场上原有的玩家。在进入无桩自行车产品的竞争之前,永安是国内最大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商之一,承接过苏州、上海松江区等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眼看着有桩自行车在全国已经推开了,快成气候了,忽然被无桩自行车一夜颠覆了格局,说不甘心,那是不可能的。骑呗单车、Funbike、悠悠单车的创始人,也都是这些原有玩家的新面孔。

 

还有些进入者,则抱着投机的心态。当年的千团大战,那些小玩家死得很惨,但是网约车大战则是另一种格局,市场那么大,总有一个城市可以开始,当年坐标上海的打车软件大黄蜂就是个好案例,有人创业,有机构投钱,大家一起玩,等到做大了,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把公司卖掉,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各得一笔,也是划算的买卖。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偏执,造就了如今的混战。

 

妥协

 

有意思的是,一般来说在互联网行业竞争中,后来者想要超越先行者,技术都是一把关键性的钥匙。然而,与当年的千团大战、网约车大战如出一辙的是,大量的消费者认为,在技术方面,先行者摩拜单车依然是最好的案例,后来者并没有实质的技术突破。笔者整理发现,后来者的特色大都在体验环节,比如更加便于骑行、车身可调节、免押金等等。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后来者没有技术突破,原因在于这个行业的爆发速度太快,团队仓促上马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创业者没有时间沉淀做技术研发,更多地是依靠合作方、自行车供应商的资源做简单可行的改造,一窝蜂式创业的浮躁、短视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来者进入市场的方法,主要靠大量投放车辆来完成。常春藤资本董事范惠众就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市场门槛降得极低。他曾做了一个测算,如果在某一个城市,按照每100 米一辆车的投放数量,每辆车1000 元成本计算,那么一般只需要投放30 万量车就能做到,需要的资金量也只需要30 亿元,钱就是壁垒。

 

这是一种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更优异者,往往可能更加弱势。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力在于谁投放的车多,而不是谁的车更有技术含量。ofo 不到300元成本的车在市面上一铺开,摩拜单车立刻就有了压力,毕竟摩拜的第一代单车产能低、成本高,要这样竞争,肯定拼不过。于是,摩拜很快推出了第二代MobikeLite,放弃了原有的很多标准,比如当初坚持的前叉强度以及结合部的焊接工艺、隐藏式刹车线、轴转动、无后叉设计等,在新的一代车型中都不见踪影,反而倒退到了原始状态。

 

盈利

 

在快速引爆的共享单车竞技场里,没有人愿意专研技术,单车却铺天盖地席卷城市,那么剩下来的竞争法器只有一样——价格。这是恶性竞争的开始。

 

滴滴、优步等在争夺“网约车”市场份额时的“补贴大战”硝烟刚刚散去,单车租赁领域的“免费大战”已如火如荼,ofo 与摩拜单车相互胶着,从周末“免费骑”,再到周末前后“三天免费骑”,再到“一周免费骑”,为了圈用户,完全不计较成本。与“免费大战”差不多同一时间,充值大战也开战了,这边厢,ofo 刚刚推出充值100 赠100,摩拜就宣布充值100 赠110,但这是单车啊,难怪有用户吐槽,充满100送100,这是要骑到天荒地老吗?

 

为了争夺更多的用户、更大的市场份额,全然不顾商业逻辑,把钱当流水,更难以谈盈利。犹记得摩拜单车的 CEO王晓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现在,摩拜单车的首要目标是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不去想怎样盈利,市场、技术更新还是放在首位。”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创始人都表示,还没有完全想好如何盈利,大家都乐观地认为,等到这场大战结束的那天,自然而然会有盈利模式出现,被互联网免费模式荼毒得不浅。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甚至都没有人能够清晰描述出共享单车未来的盈利方向。现在能看到盈利点只有两块:一是押金,但现在押金是可退的,40 亿元押金随时可能荡然无存;二是骑行收入。优步中国第8号员工、“回家吃饭”联合创始人谈婧曾经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测算过共享单车的成本,按照每辆车300元的成本计算,如果一天能够用满4次,那么回本时间=300元成本/(0.5元X 4次)= 150天,也就是5个月,但是其中并不算运维成本、人力成本和折损成本,按照现在单车越来越差的质量,是否能活满5个月也都是问题。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就认为,眼下共享单车品牌在进行市场竞争时,好像走回了网约车的老路,只顾用“价格战”和增加车辆投放的方式尽快拉拢用户,这就意味着用户越多、市场越大,企业面临的运营成本越高。虽然眼下时不时传来共享单车企业融资成功的消息,可是,如此没有方向的“烧钱”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痴 篇

 

变异

 

眼看着共享单车的入局者越来越多,颜色都不够用了,又有聪明人想出了“好办法”——如果共享单车可行,那么同理可证,共享电动车这门生意也当然成立。在单车之前,满大街跑的可都是电动车,用户都是现成的,用户教育的事共享单车也都做完了。

 

共享电动车也是从不同的城市突破。在上海,最早在去年9月,一排排绿色的节能电动自行车就出现在街头,名字叫作“享骑出行”,如今已经在整个上海市铺开。据了解,享骑电单车内装有嵌入式芯片并配备GPS模块、物联网SIM 卡、环保锂电池等配置,加上中央控制系统等综合技术,用户在用车之前,就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提前获取车辆电量及相关可行驶里程数信息,以便于用户规划行程。在北京,“小蜜蜂”“电斑马”等新兴共享电动车也出现在街头;而在深圳,一家名为“7号电单车”的团队在深圳投放了共享电单车。

 

同样的“变异”还有共享汽车。共享单车随用随停的方式,让一些创业者看到了定点归还这种车辆租借模式的“七寸”,新入局者,如途歌(TOGO)、盼达用车将优步模式与单车模式相结合,而首汽集团也快速跟上,约300 辆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3 月已正式在北京多个二三环桥下“蹲守”着,根据企业的“创意”,这些租赁点还将实现共享汽车与共享单车就地“换乘”。“我们是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当我手里有3000 辆车、5000 辆车,上海每一个停车场,每一座写字楼都能看到smart时,盈利肯定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途歌上海片区的负责人曾这样向媒体表述。你看,连对盈利问题的回应,都那么相似。

 

以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模板,在更多相似的领域复制粘贴,全然不管是否会陷入同样的危机,又或者存在更多的隐患。创业圈的这种短视,令人失望。如今,电单车已经被各大城市的交管部门发出“黄色警告”,出生自带“政策违规属性”,下场一般都不会太好。而纵观所有共享电单车,没有企业能通过技术改造来解决充电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人工手动换电、鼓励用户回家充电、不惜成本建充电桩……这都是在开玩笑吗?

 

用钱换速度,用速度抢市场,用市场再换钱,这种方式在O2O 盛行时,让很多创业者吃足了苦头,如今换了一个领域,依然有更多的创业者陷入了这种怪圈。不关注技术本身、不投钱用于技术研发、不考虑盈利模式,眼红的后来者,总是带着更多不明事理的假象,用共享单车这一剂“精神鸦片”来打足鸡血,幻想在风口,自己也能像头猪一样被吹飞起来,以至于永远看不清行业的真正道路。

 

未来

 

论巨婴的成长速度,共享单车可谓“前无古人”。不到一年,30多家创业企业,近百亿元的融资,这个被资本催熟的巨婴,长着小小的脑袋,还不会思考,还不会分辨人间善恶,却已经有了巨人的身体,和可以睥睨天下的野心。

 

每年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总额差不多就500亿,仅摩拜、ofo两家差不多占了20%。创业需要激情与资本,但到这样风驰电掣的速度,真的符合规律吗?无休止地在一二三线城市里靠投放来铺市场,今年已经不太可能,当人与车的平衡比例,达到一个临界值,我们基本已能预测到这个行业的结局:

 

第一步,大鱼吃小鱼。

 

第二步,大并购。

 

这个未来很吸引人吗?不,一点都不。所有人都可以清晰“预言”故事的走向和结局,然后静静等待它发生的每一个时间点,这一点都不好玩,这不是应该有的创业故事。但,这样的故事为何会一再重演,巨婴的催熟期为何会越来越短?从千团大战,到网约车,到O2O的各行各业,再到共享单车,看起来只有“人造风口”这个小魔鬼,借着各种“代孕妈妈”恣意长大,它越来越深谙人性的贪嗔痴,懂得斡旋各方入局者的野心与欲望,并蛊惑他们“走火入魔”,变得急功近利、争斗不休、违背规律,最后走上不归路。

 

却不知,下一个巨婴,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