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
对EMBA品质的担忧和监管无可厚非,但“优胜劣汰”是不是靠全国统考就能实现?EMBA不再是有钱就能读了。
教育部日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从2017年起,EMBA招录纳入全国统考,考生须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试。
此举一出,有人叫好:“靠学位挣钱”和“花钱买学位”,为“混圈子”和交朋友而读EMBA的状况有望得治;有人则唱衰:对EMBA品质的担忧和监管无可厚非,但“优胜劣汰”是不是靠全国统考就能实现?
1 EMBA教育不该走向“应试教育”
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
EMBA教育与大学教育本质不同。后者是基本教育,注重机会公平,而前者是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培训”,是企业和管理人员自主选择的一种“教育投资行为”。在EMBA中引入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强行塑造所谓公平,只会背离EMBA教育的初心。
EMBA沦为“卖文凭”的现象固然应该打击,应该对出现类似问题的学校进行严厉惩罚,大幅提高卖文凭的风险和成本;更要相信市场机制的力量,那些行为短期化的机构,终将付出沉重的声誉代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太多而非太少。EMBA教育的火爆,可以从某个角度看成企业家对传统应试教育投出的“反对票”。
理解这一点,就可得出结论:组织全国统考不仅难以达到和改善EMBA教育质量的目的,甚至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进而损害EMBA教育的真正价值:学员考试水平提高了,但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打折扣了。
对EMBA的社会意义应理性、客观看待:尽管某些学校出现了办学质量差甚至卖文凭的现象,但EMBA作为一个整体,对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开拓国际视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正面作用,有效弥补了中国企业家群体过去的教育缺陷,已经成为激活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
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企业转型,企业转型主要依靠企业家。如果EMBA教育被导向“应试教育”的轨道,这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伤痛。
因此,EMBA教育不仅不应该走向“应试教育”,而且应该作为一种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有效改革模式加以推广。总理说得到位:“政府要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决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如果教育部门真心要提高EMBA质量,应该多研究一下教育规律、国际经验,而非依靠“全国统考”这样的“懒政”。
2 更应后端“发力”,引入质量认证体系
窦文宇(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院长,EMBA中文课程主任)
首先,本科毕业3年或者大专毕业5年以上便可申请MBA,这个群体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标准化考核相对有效;而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还得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4年以上管理经验的人才能申请EMBA,这些人差异性、发散性较大,以标准化考试来考察其申请资质,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
海外高校招收EMBA学员没有统考,学校自己确定招生原则或选定第三方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核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的GMAT只是影响录取的因素之一,面试、工作经验、自我陈述在录取中占很大比重,而且也根本不存在GMAT最低分数线之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入学环节,如果你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或经历突出,GMAT成绩也可灵活处理。
教育主管部门担忧国内EMBA的教学品质无可厚非,但比起着力“入口”,尤其是这个抓手还未必完美,“后端”发力的海外商学院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可做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比如引入AACSB(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 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等国际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同行评审、第三方评估、甚至媒体监督等对于提升EMBA教育质量的意义,远远大于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考”。
现在的EMBA教育,已经走过粗放发展追求数量的时期,更多应追求项目品质。大量来自民营企业、创业型企业、增长型企业的申请者对知识、技能的渴望非常强烈。EMBA学员的背景、经历千差万别,他们被授予的不是研究型学位,而是实战型。
如果真要抓质量,要看output(成果),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样?国外会有对毕业后的工资增长数、学生满意度或是其他结果性指标,入学指标如果越俎代庖,不一定有太好的效果。而且,谁能保证考试考得好的人在入学以后就一定不会“混学位”呢?
3 治EMBA乱象不可病急乱投医
熊丙奇(教育学者)
教育部将EMBA纳入全国统一招生,是希望严把“招生关”以此治理EMBA招生、培养的混乱局面。但这一“药方”开错了,是病急乱投医。把EMBA招生纳入统一入学考试,貌似可以规范招生,可却与EMBA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背离――统一入学的笔试考试,能考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吗?不要说类似EMBA的研究生培养项目不宜采取统一笔试招生的方式,就连学术硕士招生都在大力推进免推(免试推荐)招生改革。
治理我国高校EMBA招生、培养的乱象,必须改革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同时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为何EMBA项目会演变为高校贩卖硕士学位的通道?有人报考EMBA项目,就是为混一个硕士学位,为自己“贴金”,而一些高校也看准了其需求,专心投其所好,不是按教育项目来设计教育内容,而是从回报学位以及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角度来推进所谓的EMBA教育。
严把“招生关”可以提高EMBA的入学门槛,但无法根本消除混学位这一问题。要让EMBA真正重视培养质量,就必须改革目前的国家授予学位制度,而建立新的学位认证制度,即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学位含金量由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
如此一来,参加EMBA项目者就不可能为混一张文凭去读EMBA,而会认真思考读这一项目的教育回报。国内一些知名商学院的MBA、EMBA项目并没有纳入国家授予文凭(学位)的体系,但从办学起,就自主招生、自主培养、自授学位,而由于其严把教育质量关,学校办学得到国际认证,也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认可。
4 对湖畔大学、后EMBA项目是利好
杨尚东(EMBA,燕园人合CEO)
本来是教育培训企业高级经理人的地方,却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异化成“靠学位挣钱”和“花钱买学位”的“名利场”,这不仅让教育偏离了传道授业、经世致用的本意,更让学位和学历的含金量降低、权威性减弱。
这是EMBA教育病,非治不可。
但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全国统考的方式来实现?
须知,EMBA按照考试成绩录取,最终可能逆向淘汰,因为越是优秀的企业家可能应试能力越差。而在EMBA教育中,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甚至比教授授课还要重要。
中国EMBA的学生特征,从一开始就和海外EMBA群体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EMBA在中国的诞生和流行满足了一个时代的迫切需求。可是那些出生于50~60年代、需要补张文凭或者圆大学梦的人,大多已经读完EMBA。
而目前EMBA的目标对象已经是60年代末和70后出生的人了。这批人都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有的甚至已经是MBA毕业生或是海归。他们追逐学位和学历的愿望远不如商界前辈迫切。
同EMBA项目的生源结构和知识需求发生变化相适应,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调整政策和办学思路的方向应该是回归教育本质。比如,把学生从收费、敛财的对象变成投资和关爱的对象,时刻思考学校能为学生创造什么价值;再来,做好课程的更新换代以应对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比如如何把互联网经济、大数据等融入课程体系。
可以预见的是,当EMBA考取学历难度加大的时候,无论是出于社交动机或者知识需求的考虑,对湖畔大学(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创办的非正式教育机构)等这类平台组织和后EMBA项目,可能是利好消息。 [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