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

  人要有出世精神才可以做入世事业,要于饱食暖衣、高职厚禄之外,有更纯粹、高尚,怡情养性之企求。

  前不久,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国安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张国刚教授,分别受邀做客长江商学院EMBA人文素养讲堂,薛教授为学员精彩解读古代军事文化经典《孙子兵法》,张教授则分享了品读《资治通鉴》的体悟,阐述《资治通鉴》中蕴涵的领导艺术和用人理念。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孙子兵法》≠阴谋诡计

  尽管《孙子兵法》篇幅不长,全文不超过6000个字,却字字珠玑,其内容博大,思想深邃,逻辑缜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当下社会对《孙子兵法》有两大误解,其一是误认为《孙子兵法》是杀人魔法,其二是把《孙子兵法》等同于阴谋诡计。《孙子兵法》提倡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按照规律办事,它教人以智慧的办法用小的代价获得大的胜利,是古人智谋的精深总结。

  《孙子兵法》与战略筹划

  孙子对于战略筹划有着精准的解读――“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其中的两个关键是“计”和“算”,即以清晰的头脑精心计划,以实力作为决策依据。

  用孙子的话讲:“决策企业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很多企业失败教训印证了这么一个规律,在战略决策失误的情况下往错误的方向投入越多,葬送越大。因此战略决策绝不能鲁莽行事,必须要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认知方可决断。

  那么企业家怎么从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情况来慎重考察、正确决策呢?

  孙子也提出了分析方法――“故经之以五事,教之以计,而索其情”,即把对方、我方的形势分道、天、地、将、法五大方面一一对应分析比较,进行宏观把握。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对双方的情况加以具体的比较,以孙子提出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氏族孰练,赏罚孰明”七个维度去深入挖掘微观层面的力量对比。在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之后,也不能犹疑彷徨,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决策。

  那么怎样判断决策的时机是否正确呢?

  孙子的战略决策原则是“兵以利动”,即决策是否牵涉到自身重大的利益是关键。根据这一原则,孙子提出三非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三条原则综合起来,就是提醒我们慎重决策。

  决策最终的依据是利益,千万别随情绪走。领导者需要有大智之勇,人生最大的勇气并不是不怕死,而是再困难和风险面前敢于理智决策,敢于风险行动。这是靠智慧和勇气两者结合。孙子讲“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之。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领导者也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情商,方能在决策关头,决胜千里,一锤定音。

  《孙子兵法》与制胜谋略

  实际上,孙子一口气归纳了前人出谋划策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绕之,北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诡道十二法”能够迷惑对手、控制局面,从而抑损取利,赢得先机。

  为什么2000多年来世界各路精英对《孙子兵法》乐此不疲?

  可以说,是因为这本兵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战略层面提炼《孙子兵法》中,那些如何筹划全局的谋略思路,也可以从战术层面把握孙子如何处理具体问题战术性的谋略思路。

  学习《孙子兵法》,正是要学习其中的战略思想,借助其思想找寻企业最深层本质的核心,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以及忠诚度,制定合适的生存战略,使企业固基定本、继往开来。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曾国藩认为读书有两个门径:“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修身是做人,经书阐发道理;经邦济世读史,史书是前车之鉴。

  虽然企业家们常常读现代大企业的案例,但如果要寻求更大的格局、境界,那就必须要读更多的历史。

  胡三省认为“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胡三省之所以能对《通鉴》下如此高的论断,是因为《通鉴》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的案例库,是历史上高人面对各种复杂挑战的应对技巧、成败得失的充分总结,所以读史就像读棋谱一样,琢磨棋路,琢磨前人的经验。

  下面就用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案例来探讨领导艺术和用人之道。

  楚汉争雄:汉高祖的成功之路

  刘邦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

  刘邦总结自己的奋斗生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从这段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自身的领导定位,那就是“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陈平和韩信的案例可以进一步展示刘邦的用人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调动各方力量呢?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提出了领导力三原则――仁、明、武。仁就是“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明,是判断力,也就是对道义、发展路径、个人贤愚的判断。武就是执行力,“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妄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

  治世明君: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李世民在王朝刚刚建立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功高震主”,使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威胁。李世民最后战胜对手,成功成为一代明君,有三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克己(自我约束),其次是谦卑,以及尊重他人意见,从谏如流。第三,唐太宗在用人之道上,更有一套“微权”之法,即“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学习《通鉴》的深远意义即是在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指出,精度《通鉴》,能读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道路应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延续与创新。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从其历史路径自然延伸出来的,我们现在的事业是在继承祖先事业的基础上展开的,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我们坚守传统、海纳百川、做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