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
“哪有什么稳定,奢望什么归属,我们是一座城市里的孤岛,我们都是自己的岛主”。央视资深主持人张泉灵接受冯唐采访,问到自己为什么从央视出来转型创投圈,她说:这个世界正在翻页,当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你还在原来的那一页很高兴呢。当大家还在谈稳定工作,我的内心戏是,你所谓的脚下传统的稳定基石,其实早在松动。“稳定”已经由原来生活的保障,开始成为创新的束缚。
“传统商业还可行吗?”
传统商业,可以回答我在“XX公司”,“XX单位”,公司和单位就是我们的职场身份,尤其在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还有“编制”的概念,所谓铁饭碗,保证不会被辞退,那就更有归属感,单位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呀。
而如今,公司作为一个人在职场身份背书,开始变模糊。公务员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可能在做专车;开淘宝做生意的要先成网红。而且有一种副业是人人可做的,比如微商,比如直销,对吧。
主业是一个传统身份,而副业的收入却更好。而且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比主业少。
所以网上经常有这样的论断,未来“公司”+“组织”的传统模式将消失,“平台”+“个人”的模式将成为主流。
当一切场景,社交,支付都可以互联网化,其实有很多时候,就真没公司什么事了。因为职位的需要,把价值观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人安排在同一个空间,本身多少都是有些违反人性的。现在世界,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是你职场的兵器。连接世界,交易买卖,在互联网上跑马圈地,没有空间的限制,更没有时间的约束。
我相信在未来,跳槽的频率会越来越大,而跳槽的风险和成本会越来越低。一是因为基于生存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工作的意义更少是为了解决温饱层面的活着,更多是为探索了人生价值的意义。
饱受争议的90后已成主流
时间已经证明,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对于人生,对于职业,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姿态。如果觉着一份工作没有提升价值,不有趣,不能满足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观,可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当年的我们太保守,太扭捏,而他们更无所顾虑,更敢想敢做。
最近开始接触创投圈,接触了好些有想法的90后,好些都是从投行,咨询,500强,体制内跳出来自己创业,做一番事业的。问原因,有些说是感觉原来的自己岗位太老,太boring了。或者当他们觉得碰到职场晋升的天花板后,并不选择耐心的熬着,而是直接出来了。既然不能up,那就主动out呗,大有一种“老子不陪你丫玩儿”的霸气感。
哪有什么稳定,奢望什么归属,我们是一座城市里的孤岛,我们都是自己的岛主。
“雇员制”会暗淡,“合伙制”会发光。未来招人,除了用薪水外,一定要画一张大饼,构一片蓝图,建一个平台,说只要你有能力,就使劲耍吧。
该如何沟通
有人说,公司不可能消失。大家在一起办公,效率更高,沟通更好呀――额,这也不一定吧。
虽然从沟通的角度,打Conference Call,开视频会议确实比不上面对面沟通更佳直接和有效。但另一方面,说白了,现在大家的时间都是被互联网工具碎片化了,也就是所谓的碎片化生存。如今的我们很难找一整块时间,完全不受外界干扰。我自己印象中,能有这种时间的场合――往往是在飞机上的几小时。
而在公司里,表面上是有八个小时,但办公室的八卦,社交软件的往来,都会不定时的切断和耗掉整块工作的时间。而且上下班来回的时间,也是另一种时间上的损失。我相信未来固定的上班时间会变的越来越弹性和灵活。未来更多岗位的需求和设置,是以项目,以KPI为驱动,而不是以上班时间来衡量。
另一方面,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分界线正在变的越来越模糊。有可能晚上一个人在家办公的效率,比白天一堆人在办公室效率还高。而且现在办公是无固定场景化的,有电脑和手机的地方就能办公,在家里书房,在小区星巴克,在酒店,在动车上,在飞机上――Anytime and anywhere。
我相信未来不稳定的工作会成为常态。自由职业的人不再是社会的少数派,甚至可能成为主流。
真正自由职业者从来就不自由,因为自由是自律换来的。
记得许多年前,台湾绘本作家几米接受采访时说到自由职业,像他们这类自由职业的人,其实需要更加自律,因为没有外在规定的区别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界线,就需要内心有一套时间标准。不然,自由就会变成散漫,滑翔慵懒,堕落。
没有自律的自由,没有任何价值;真正自由职业的人,内心都有一台永动机,都会给自己设置KPI――通俗点说,就是不用鸡汤,自带鸡血。
跨界的能力
未来职场,会更强调创新,更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更需要职场人更多元的素质,更丰富的技能。区分一枚优秀的产品经理,不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心理学和审美。
跨界的真正优势,并不是在于多一个身份,多一份收入。而是通过几个身份带来的资源,平台,和流量,可以交叉,整合,互换,最终发挥1+1>2的效果。
但跨界也分行业属性,而且也不是说不尊重工匠精神。这里就涉及到战略定位,时间精力管理,行业趋势判断等等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能力。
跨好了,能成就一盘大棋;没跨好,就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的能力
我倾向于认为,分享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能力。因为人性,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骨子里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渴望表达的。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害怕社交能力不行而导致的负面评价。而分享能力就是打造魅力人格体最重要的一环。
分享能力并不抽象,相反,是很细节很具象的能力。因为我们展示给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分享。具体点说,你穿衣的搭配,谈吐的方式,表达的能力,甚至你做的PPT的内容和排版,你在朋友圈晒的照片,无不在透露和出卖着你的思想,逻辑,美学,品味等等。
分享能力,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世界已经翻页,你是在原来的那页,还是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