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日常生活有一个陷阱,我们不由自主的会从“生活”变成“活着”,从“活着”变成“将就”,在“将就”中不知不觉的变老,逐渐失去锐气。你的理想生活方式是什么?
努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人会给出的答案是:
通过努力工作,早日获取财务自由,尽快退休。
心想着,在获得财务自由之后,我就退休啥都不干了,环游世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因此现在辛苦一点也值得。甚至很多人以四十岁退休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终极的财富自由,更多人得到的只是一份还过得去的养老金,来让自己正常退休。但两者的基本模式是一样的。
让自己变得很有钱,之后打算什么事情都不做尽情游玩,这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吗?
首先,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惬意。大多数人在尽情游玩了三五天后,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无聊和不知所措。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休了一小段长假之后,突然想回去上上学,上上班,做点什么。
在马男波杰克里面,波杰克是一个过气的喜剧明星,在好莱坞有自己的一套豪华别墅,更有着花不完的钱,但就是没人找他拍戏了。
无数个酒瓶和药罐中装满无尽的空虚,甚至买了一艘游艇在大马路上拉着跑。
可见有钱之后的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痛苦。
人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渴求意义的动物。自古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你会开始渴求精神上的充实。
不然,怎么那么多的顶级富豪最后都走在了做慈善的道路呢?他们真的如同别人所说的在逃避税收吗?
不,到了他们那个有钱有闲的程度,如何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才是追求。
因此,无所事事并非想象中美好。我已经能想到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生活理念了:
用自己前半生的死去活来,去换得后半生的百无聊赖。
再者,这种争取尽早退休的心态也预设着你在自己最年富力壮,最花样年华的时候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厌恶的。
假若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应该是一辈子都愿意做下去的才是呀,怎么还会想着退休呢?
因此,我们对待创造收入和生活方式的理念应该有所改变了。
我们追求很多很多财富,并非为了财富本身,而是羡慕那些达到财富自由的人的生活方式。譬如她们能够随时随地去巴厘岛晒太阳,能悠哉悠哉地在大阪住上一两个月。
我们想要的不是耗费巨款的私人游艇和个人专机,实际上是这种闲适而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这种生活方式一定得要求银行里放着几千万的现金吗?不然。只是我们习惯性把其它可能性都排除了,错以为必须有这样的财富数目才配得上这样的生活方式。
可以反思一下国人接受住房贷款的过程,在今天花明天的钱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在我小的时候,大家普遍还认为背着30年的欠债来提前住进房子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现在已经是天经地义了。
在当今社会,谁还会想着存几十年的钱,等自己步入老年的时候再来享受有房的生活呢?太多的思维惯性,让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类似的道理:
理想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一次性购买,它也是一种可以提前预支的东西。
理想的生活方式需要花钱,但并非需要一次性花很多钱,就像房贷一样,在首付之后每个月只需要交一笔钱就可以提前数十年享受到房子的好处。
去巴厘岛晒一次太阳不需要多少钱,去日本住一段时间也不需要多少钱。
它应该更像是一个小小的水龙头,而不是一个巨大的水池。一句话总结理想的收入形式:
收入数目不需要大,但自动化程度要足够高。
如何让自己获得这种生活方式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背后的基本原则是很朴素的。
01
从改变理念开始
改变认知永远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对于赚钱这件事,更健康的认知应该是怎样的?
它应该是一种幸福的哲学,是能让我们在此时此刻就变得开心起来,成为活在当下的人。我们可以看看这两种人的心态对比。
● 退休型心态的人:为未来的自己工作,现在辛苦一点是必要的。
● 活在当下型的人:让别人为现在的自己工作,我要享受青春。
● 退休型心态的人:工作、工作!尽快退休,尽情享乐啥也不干。
● 活在当下型的人:周期性地给自己放一段长假(小退休),离散地分布在自己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工作不是为了让自己在日后无事可做,而是工作本身能让此时的我感到兴奋。
● 退休型心态的人:升职!升职!成为领导,成为老板,拿更高的工资,更高的奖金!
● 活在当下型的人:不当员工,也不当老板,只当股东。去拥有一门生意,然后找个人来打理它。不要陷入“意气风发”的陷阱。
● 退休型心态的人:坚持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即使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平衡。只要一旦公司上市,我就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巅峰,把失去的拿回来。
● 活在当下型的人:怀有远大的理想,但比起一夜暴富,每天都拥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更加重要,这能保证我长期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 退休型心态的人:我希望达到财务自由,为了不必再做那些我厌恶的事情。
● 活在当下型的人:我希望达到财务自由,是因为我开始真正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无条件去做我真正热爱的事情。
给大家带来一个笑话:
如果你勤勤恳恳每天工作 8 个小时,恭喜你即将成为一个好领导从而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
02
离开低效努力离开地球表面
理想的生活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时间和流动性。
第一个断舍离的是虚耗我们时间的低效努力。
80/20 原则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 80% 的成果是由 20% 的劳动获得的。将这个原则推到极端,则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只做杠杆效应最高的事情。
很多人把自己弄得很累,都是过于贪心造成的。在用 20% 的努力赚了 80% 的钱之后,还想用剩下 80% 的努力把剩下的 20% 的钱也收入囊中。
然而这部分收入的边际成本已经很高了,可谓得不偿失。
结合上面说的理想收入的原则的前半部分:收入数目不需要大,但自动化程度要足够高。
秉持着不贪多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性地放弃一些性价比不高的收入,保存起来自己的那一大部分时间。
具体可表现为:放弃有效果但效果不高的部分努力、放弃部分十分难缠的客户。
之前李笑来举过一个例子:
在他当销售的时候,初期在销售低价格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引来许多十分难缠的客户,
无论是讨价还价抑或售后服务,都十分耗时间耗精力,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收益也不多。
后来他决定走高端路线,面对更加优质的客户,虽然总用户量少了,但利润高了,所面对的琐碎的麻烦事也大大减少,自己的生活质量自然就相应上升。
另一个要断舍离的是自己的办公室。老板、同事、下属的面对面工作,很容易让自己养成一种“表现型人格”。
在办公室里面,往往跟如上描述的断舍离原则相悖,因为永远有人觉得你工作不饱和,所以总得逼自己做点什么。
甚至做一些分明很低效的事情,假装一副忙碌的样子,只为他人能看见。
并且,我一直不理解开放式工作区域是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纷乱的交谈声、邮件不断地中断我的工作。哎,远程工作才是正道。
03
让一个自动化系统帮你工作
最理想的收入形态当然是近期很流行的概念:被动收入,躺着赚钱。
对于大多数不是作家、程序员的人来说,虽说要想达到很高的被动收入程度比较难,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我的原则是:
要拥有自己的一门生意,并以不需要参与管理为荣。
常年为一家公司工作,就像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勤勤恳恳,心无旁骛地为一家公司工作,放在过去可能很有安全感,但在当今时代正在逐渐变成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假若你自己是一个产品,你就只拥有唯一的一个经销商:你的公司,失去了这个经销商就失去了整个市场。
因此更靠谱的方式应该是直接连接市场,无论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还是拥有自己的一门生意。这是第一步。
幸运的是,互联网的存在正在不断加速这个进程,自由工作者和小组织正越来越多,这也正意味着传统大公司的分解会越来越快。
其次要考虑的是尽快把自己解放出来。
事实上,只要舍得“让利”给他人(员工或者合作者),把一部分钱给别人赚,让他人更有动力地打理、照顾你的生意,把自己从运营流程中抽离出来并非难事。
假如你是在做一个小小的餐馆或花店,培养起来你的店长,多发一点奖金。
假如你是一个自由工作者,把一些难缠的工作外包给另外的自由工作者,只赚自己最擅长最轻松达成的 80% 的钱。
就像之前所说的,不贪多呀,但要足够自动化。
自动化的程度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很影响钱的效用。钱的效用并非是由钱的绝对值唯一决定的,后面还需要乘以一个“自由系数”。
假如一笔 3000 元收入的背后是我能自由选择我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如被动收入等甚至根本不需要怎么劳动),那它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是高于在办公室加班加点获得的 10000 元的,因为与此同时我还获得了自由。
人身自由才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对于一个想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对自我的定位应该是:
做资源的协调和组织者,而不是运营者。
拥有一门生意,让其他人去打理。
在硅谷里,创业成功摇身一变成为天使投资人的,不都是这样的么。只是大有大的做法,我们小也有小的做法。
那多出来的时间要干什么呢?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学习多一门技能,跨界学习,像李笑来说的随时创造“惊喜”。
抑或,把上面的模式再复制一遍,拥有自己的第二门自动化程度够高的小生意,也把自己的风险系数进一步降低了。
世界每发生一次改变,我们能走的路就分叉出一条,然而大部分人都走在预设的路上。退一步,慢下来。想想自己此刻的生活方式和努力方式,真的能到达自己的 happy ending 吗?
“你理想的生活方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