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创业,对于现年已经40岁的他而言,已经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不敢停止脚步,保持不疲倦的动力所在。从2008年他30岁时立志创业、20

创业,对于现年已经40岁的他而言,已经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不敢停止脚步,保持不疲倦的动力所在。从2008年他30岁时立志创业、2009年离开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通道创办第一家软件公司赚取第一桶金,再到克服40岁关口的困境,十年心路历程,创业,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天赋。

长江商学院姬晓鹏:男人四十从“芯”出发,创业无尽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魔力,还在继续。它在渗透进生活的某些角落,收编着你身边的人;它在改造着城市的面貌,在那些产业园区里,带有创业字眼的招牌随处可见;它像一张试纸,敏锐地检测着社会和裹挟当中的人们。

创业,在被推到风光无限的境地的同时,也处在风险无限的尖锋时刻。有人迎合,有人对抗,有人无视,有人坚持,还有人慨然迈入。当中苦楚酸甜,自有人品味。

这当中有蜂电科技创始人,姬晓鹏(长江商学院MBA07级)。

这位非典型的中国式创业者,在这股骚动又生机勃勃的创业浪潮中,折腾出了件不安分的事儿:在高端制造芯片领域,一款集电力线载波通信和无线通信于一体的芯片,就诞生在蜂电科技。

相比较同类产品,蜂电科技的芯片速度和稳定性提升近10倍,可通信场景多出30%,成本降低30%。这是一个堪称全球领先的芯片,尽管技术原理是公开的,但在国内也就只有东软载波、福星晓程等几家上市公司可以设计研发并做到稳定出货。

尤为关键的是,蜂电科技的芯片背后还串联起了一套电力物联网系统。通过装有该芯片的硬件设备,楼宇里原先的220V的电线便有了网线一样的功能,达到传输数据,实现在用户的手机端控制空调、照明等。这并不足够,接下来,他要让蜂电科技芯片的应用,在公寓行业里面做到垄断。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力通信领域,中国本就领先,蜂电科技要做的是在领先中的领先。

“把硬件变成一种服务。公司定位为电力物联网公司,而非简单的硬件公司。”姬晓鹏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并喊出垄断的宣言,背后是三年的煎熬和坚持。

创业,对于现年已经40岁的他而言,已经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他不敢停止脚步,保持不疲倦的动力所在。从2008年他30岁时立志创业、2009年离开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通道创办第一家软件公司赚取第一桶金,再到克服40岁关口的困境,十年的心路历程,创业,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天赋。

姬晓鹏组建团队,嫁接优质资源,只为找寻一恰到好处的介质来承载他的生活。他反感在这股创业浪潮中盲目跟风的行为,但在创业的风口上,他也在获得着估值、融资、身价、排名、关注、机会、改变等,跟多数创业者一样,他清楚一点:要让蜂电科技成为风口中最具潜力的公司,碾过泡沫,乘风而起。

只是,他还是觉得,自己创业,时间上晚了一点。



与大势差一点时间上的距离

之所以觉得晚了,对比的是高他那么一两届的复旦大学校友。

这些人当中的多数,已经是技术型公司里的中坚力量,甚至是行业大牛、领军人物。与之相对,1996级的姬晓鹏则显得默默无闻。

他不是没有技术上的实力、专业上的技能,但欠缺的是“大势”,换而言之,环境本身的优势。这些同龄人已经先于他开创一个时代,占据时间上的优势。姬晓鹏在想,与其要超越他们,为何不借着新的势头,自己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创业,便成了姬晓鹏的“大势”。

如果不是因为创业这事,出身高校家庭的他,极可能走的是一条全然不同的纯学术道路。当然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也并不容易,他有一位因在地质学造诣深厚而享受着国务院津贴待遇的父亲。这也可能成为他“无形的高山”。

他的成长历程与他父亲的认知曲线并不完全重合。连续创业成了他的标签,不过,读书是一回事,享受创业是另一回事,两者并行不悖:十年前,他跑去长江商学院学习,在开始创业时,他又同时在天津大学修读起了博士学位。

读书不易,用了六年的时间,他才把握住了最后的机会获得博士学位。回忆起来,他仍唏嘘不已,如果不念,他坐立不安;而如果不能毕业,他更会寝食难安,因为再也不会有折回重念的机会了。

而创业若是败了,他会选择原地爬起来,重新开始。他拒绝回去上班,做职业经理人,重复之前的职业路径。他笃定,创业是件容易上瘾的事情,他视为一种享受,即便累,但这就是他要的生活。

研究生毕业,他 顺 利 地 进入 外 界 钦羡的铁饭碗—央企。几个月下来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工作,令他窒息。他不断地问着自己:“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度过?”

折腾中的自我挑战

答案是否定的。

他迈出折腾自己的一步,2014年,换到美国硅谷的KLA-Tencor(晶圆检测设备供应商)从事研发管理、全球客户支持等工作。

从央企到外企的转折后,他走出了不同寻常的职业路径,中国、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五国切换工作。看似突兀的转变,他实则乐在其中。那时的生活和工作是截然不同的两味调剂品。

他可以站在办公室里感受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和冲突,甚至是聆听远方隆隆的炮火声;他也可以忘乎所以地处在日本一家造价达30亿美元的工厂里调试软件,他所对接的下游—芯片半导体制造行业本就是一个钱堆起来的行业,要知道制造出直径200毫米的芯片,至少是5亿美元的投入,300毫米的芯片至少是30亿美元的打底;当然,他也可以在法国完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后,惬意地坐在路边的小店品茗咖啡的芳香,看阿尔卑斯山上从天而降的滑翔伞……

事实上,这种人生的突兀感一直存在。他的人生轨迹与常人眼中的正常模式都一再交错:本科毕业没有考本校读研,折腾到浙江大学修读硕士,而当初第一年高考失利时,他写信推掉第二志愿大学对他的拳拳热情,立志复读复考,非复旦大学不上;他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解构重组,是成功的,最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了他;在第二个转折点,他本该可以在央企里养老,却中途选择去外企浸润;离开学校工作七年后,选择重新回到校园,并在职场和校园里同时切换。

姬晓鹏不否认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与其说是要作出点什么的激情和冲动在诱惑着、鞭策着、助推着他,倒不如说他更像是要试图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看上去温文儒雅、说话总是不紧不慢的男人,谈到创业,会流露出一脸的兴奋。

2009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成为自己的老板,这段经历,对日后蜂电科技的创办也是重要的推动。

长江商学院姬晓鹏:男人四十从“芯”出发,创业无尽时

一是,同为芯片开发设计经验的积累:第一家公司就是与硅谷EnlumnBio、VeriPic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出了下一代DNA/RNA浓度检测设备的基础运动平台。二是,对坚持创业的认定。ElumenBio公司现年78岁老先生爱折腾的经历,感染着姬晓鹏。他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创业的热情,哪怕是卖掉一家公司再折腾出一家新公司都是路径。回忆创立蜂电科技,他总结为靠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谓以及韧劲。站在人生又一个路口,他乐观地判断,往前走条条大路皆选择;往回看,也不再会像张白纸般懵懂。

当然一切并不容易。2015年伊始,创业的寒冬料峭,追风和不理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着。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里,姬晓鹏忍着、熬着、盼着,等着蜂电科技的芯片能研发出来。事实上,他没有想过研发会失败,“就像十月怀胎,总会出来的,只是需要时间”。

姬晓鹏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坚持。也正是因为天性里的韧劲,他打动了中国第一款UWB芯片设计负责人—缑刚,也就是蜂电科技现在的CTO。

在2013年蜂电科技创立之时,公司的这两位核心人物已经有了分工。缑刚的优势在硬件设计上,他此前设计出来的芯片已经广泛地在国家电网第一代智能电表里应用。姬晓鹏的优势,在软件研发。7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以及尔后的工作经历积累,他深谙硬件的软件架构、云服务等。他俩的组合是硬件+软件的配合,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当然,姬晓鹏的另一大重要任务是找钱。姬晓鹏以一段在同行里流行的话语打趣和自我解嘲。“都说创业者就像穿着无肩带的文胸,一帮人都在好奇什么支撑着你的信念,另外一帮人则盼着什么时候文胸会掉下来看你的笑话。只要心胸够大,一点不用害怕。但是,当我们心够大了。但胸却未能足够高耸之时,仅仅以信念和充气得以高耸的文胸,能够支撑多久的性感高挂呢?”

芯片的设计需要钱,日后的生产需要钱,团队的建设需要钱,什么都需要钱……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他一开始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身家。办法也简单粗暴:他把自己的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抵押给银行筹钱。再没钱了,找人借,找机构融资。他碰过灰、10多家投资机构曾将其拒之门外。他经历过沮丧,但始终不曾想过放弃和绝望。

幸运的垂青

姬晓鹏不喜欢一上来就谈估值,谈远景的合作套路,他往往会问客户在实际中遇到的产品问题。

“我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说是公司的CEO,我现在的角色更像是产品经理。”姬晓鹏打趣。这份坦然,这种轻松,来自于他对产品本身的自信。2013年,他和缑刚花过一个月的时间测试过芯片做到集电力线和无线的双模通信于一体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他也自认为是乐观的天性在冥冥中帮助着他。他坚信,蜂电科技的产品一定能问世;他坚信,一颗小小的芯片撬动的会是巨大的能量;他坚信,只要给他一笔研发资金,企业就能活下来;他坚信,乐观是创业成功的必备选项。

当然,乐观一方面是对信念的坚定,另一方面是对方向和方法的看清。如果认不清起点,就容易忘记来路,在当中迷失。属于蜂电科技的起点是,在上海一家政府背景的孵化器里—南翔智地。2014年因为参加园区的创业大赛,姬晓鹏在当地小有名气。在这里,公司拿到了3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以及1000万元额度的银行贷款。姬晓鹏的乐观有了底气。

当然这些只够初期研发,姬晓鹏还是得不断找钱。姬晓鹏不认为那段缺钱的日子是一段坎坷,一种不顺,他更倾向于将其理解成一次磨练,一种必然。过往不按常规路径成长的经历,让他相信,创业本身就是一件折腾的事情。

回归到创业初衷,他并不是慷慨激昂地冲着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口号而去。每一次,他挑战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认清自我的边界。“我希望一步一步地去做事情,我也清楚产品核心是什么,可以用在哪些行业。”他说。

他也坦承自己并不惧怕孤独。在他给自己建构的创业国度里,创业公司就是要实实在在去解决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像共享单车的模式一样能创造新的需求。“尽管我折腾,但一路也是实实在在走来。” 姬晓鹏如是总结。

现实对他的回报是:2015年10月,来自长江商学院同学的700万元A轮融资到账。2017年5月,陆兆禧伸出了橄榄枝。

只是,姬晓鹏内心并不感觉完全地踏实。他敬畏创业本身,他也爱惜蜂电科技这个品牌的羽毛。现在能让他觉得踏实的事,就是把创业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一次在睡梦中他完成了算法上的突破。

隐约中,他发现,三年的时间沉淀,是创业者要想成功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当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忍受寂寞的煎熬、不断接受外界的挑战、不断鼓舞团队成员保持一致,不断自我催眠自我激励。当然,为的是最终产品的成型。

“如果三年的时间都不足以让外界知晓公司的存在,在面向市场时,公司就会像贸易公司一样仅仅只是在销售产品而已,但这不应该是创业公司该走的路子。”姬晓鹏认为,如果是那样,也就没必要一头扎进创业的蓝海里,这片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技术男的险些失控和补救

事实上,差一点点,蜂电科技就可能会走上弯道。姬晓鹏把那道红线首先画在智能家居上。因为蜂电科技的产品包含了当下诸多的热词: 智能、环保、节约、高效、高科技、物联网……简单地理解,只要安装了蜂电科技芯片的家居设备,就可以实现与手机的直接连接,远程地操控。这跟时下火热的智能家居行业再匹配不过。蜂电科技也曾喊出过口号—“打造千元级的智能家居系统,让智能家居走进千家万户”。

但冷静下来,姬晓鹏判断,这会让蜂电科技在短期内因为摊子铺得太大反而乱了阵脚。一是智能家居是由一整套产品体系组成,产品品类繁多,并非简简单单装一个蜂电科技新品的智能插座、智能电表就能解决;二是既然是成套的体系,与之对应的是更为繁琐的后台管控以及供应链段体系的搭建,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到现在为止,只有60人规模的团队,难以负荷。

顶住了部分投资者给的压力,抵御了智能家居在融资上的便利性诱惑。姬晓鹏还是当初的那个姬晓鹏,蜂电科技还是当初那个一心要在技术上领先的蜂电科技,此后,公司果断地暂时放弃了在智能家居行业里分杯羹的想法。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方向不能错。”姬晓鹏判定,作为公司的领头人,他也不能犯大错误。

他画的第二条红线在于单纯卖芯片。能研发出双模通信芯片,本就一次壮举。卖给国家电网,卖给同类芯片制造厂商,本就有市场。但他的逻辑思路清晰,决不能这么做。尽管硬件和技术是核心,而通过硬件和技术本身提供进一步的系统解决方案,才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长久之道。

长江商学院姬晓鹏:男人四十从“芯”出发,创业无尽时

三年的研发,也是在不断实地测试中进行产品的完善。智能楼宇管理,是蜂电科技选择的产品方向。装有蜂电科技的智能插座在上海长宁区德必易园里的成功运用,给了姬晓鹏底气。紧接着,是芯片在室内照明、灯光控制、PM2.5监测上的应用突破。

在南翔智地,蜂电科技做了项目的落地,实现对园区照明的控制,并对电量使用信息进行采集。蜂电科技的产品矩阵得到不断完善。除了常规的照明控制、空调控制,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蜂电科技开发了一套环境监测器,做到了PM2.5的监测,并能智能对接大楼里的新风系统。

“电力线和无线搭配使用,通信更加稳定。省电节能是重要的一方面。”姬晓鹏展露笑颜。

截至目前,蜂电科技已拥有双模/单模集中器智能网关、智能墙插、智能插线板等9款产品,可适配更多场景。按照姬晓鹏自己的表述,当中的不少产品已经被对手们人手一套拆开研究,但要实现模仿,难。

蜂电科技的芯片比同类产品要小,做出芯片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技术门槛。把芯片和后台的云服务整合在一起,是更高的突破。姬晓鹏认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寓租赁、商业楼宇、智能路灯和未来的配售电业务,是他为公司找准的四大方向。他目前舍弃了和开发商的合作,原因是这类指向B端的合作过程更加繁琐、从而更容易丧失主动性和控制权,这并不是姬晓鹏希望看到的局面,他本就喜欢自己掌控一切,从自己人生轨迹的设定到公司的发展,亦是如此。

商业翻身和未来的支点

我现在每天可以睡得很好。”姬晓鹏说,每天七八小时的睡眠,是他奢侈的放松。事实上,他已经发现蜂电科技的一整套体系在应用上更大的市场空间:公寓租赁。

全国目前3.4亿人的租房总数,是他看到的风口。上海市场方面的测算,保守估计有着200万间房源的出租数量,全国数量是3000万间,而蜂电科技的产品在的占有量连百分之一都没有。蛋糕很大,很诱人。

灵感来自于,和长江商学院校友,水滴公寓的创始人冯玉光的遇见。姬晓鹏发现,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改造,只需要把这些用于租房的公寓里的插座、电表,换成蜂电科技的产品,蜂电科技在当中就可以大干一番。除了照明控制、空调控制等,也可以轻松地帮助二房东们向租客们智能化收取电费。蜂电科技的后台可以智能化读出用电信息,并连接至支付宝的后台,付费也轻松便利。

帮助为公寓租赁行业提供金融贷款服务的公司降低风险,是蜂电科技获得的新技能。“通过用电量的数据,后台可以知道公寓里是不是有租客存在。以防虚假贷款的事情发生。”姬晓鹏说,此外,租客一旦欠费,后台可以自动断电。

目前,蜂电科技的盈利模式也逐渐稳定:一是赚取收电费的服务费,二是产品设备的买卖,三是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收费。

当然,姬晓鹏还想了更加长远的事情。回归到这家以物联网自我定位的公司本身,不言而喻,更大的价值则是此后逐年累月积攒的大数据库。

客户的用电习惯可以形成数据库,蜂电科技未来说不定能告诉用户如何节能;区域内的用电情况可以形成数据库,蜂电科技可以为电器设备厂商带来价值;诸如此类的方案,都已经开始在姬晓鹏心中谋划构思。

他现在的第一步是要在数据获取上布局,接着把所谓的数据管道铺好,以方便未来数据平台的搭建。他有过憧憬,一旦可以和其他数据进行打通和深度挖掘,比如用水的数据、煤气的数据进行打通,爆发的将是新的能量。他也不想提前下结论,未来的蜂电科技会不会是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

年过四十,他对表达的一种更为实际的心愿是能实现公司的IPO。他知道,创业这片天地,IPO这座桥,非常窄,万里挑一,十万里挑一,甚至是百万里挑一,他希望自己能有曾经融资时的好运气。

走到今天这一步,他已经成功地让蜂电科技实现从一家硬件公司到一家产品公司,再到服务公司的跃升和转变。他也无暇去思考可能的失败,因为创业本身就给了他成就感。而他的满足感,无非就是要不断地在创业这条道路上“黑”到底。

他时常会回忆起自己在青春时就有的意气风发:不喜欢把日子过得像翻日历。地球有46亿年,人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那可真就是白活了一场。

他有时间,要知道,现在的姬晓鹏只有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