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截至7月,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融资效率已经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的5倍,公开资料能找到的入场者就有25家,头部则主要以小电、街电和来电三家为主。
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前,人们从未想到一个行业的吸金能力能够如此惊人。短短1年时间,摩拜和ofo就从默默无闻的创业公司变成了估值百亿人民币的现象级公司。
然而,记录的出现就是用来刷新的。截至7月,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融资效率已经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的5倍,公开资料能找到的入场者就有25家,头部则主要以小电、街电和来电三家为主。
融资也没停过。7月27日,怪兽充电宣布获得亿元A轮投资,8月8日,小电也开启了新一轮融资。显然,在资本市场,共享充电宝仍然是一个投资热门标的。
这是一个被资本快速催熟的行业,而在迅速扩张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偷窃机器、冒名顶替、抹黑对手、疯狂烧钱,这些都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在发生的事情。
四个月以来,这个蒙眼狂奔的赛道已经因为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太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家也只能在不断的奔跑中,等待着问题终将爆发的那一刻。
受伤的“局外人”
我第一次接到张寅的电话是在六月底的一个周日,那时正是他和小电闹得最凶的时候。
张寅是小电在西安的代理商,5月中旬才签的合同,合同上写着,在缴纳50万元代理费后,张寅就可以获得小电在西安市的一年代理权。其中,代理分成为75%,设备折扣则为90%。
然而,在签完合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电的直营团队就也挺进了西安,虽然张寅签的不是独家合同,但花了钱却给自己找了个对手这件事,还是让他心中不忿。
“代理商怎么和直营竞争?我们是花钱买设备,目标是赚钱,所以更注重设备转化率,而他们呢,只要完成指标就好,完全可以不计成本,迅速铺设。”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张寅选择了放弃,“这样下去根本赚不到钱,而且他们发货也一直滞后,就算给了我保护期我也没货可铺。”
最后,他向小电要求返还50万元代理费,并赔偿他一个月以来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和市场推广等费用共计51万元。
但小电方面认为,放弃代理是张寅的主观要求,小电可以返还他全部的代理费用,却无法对他进行额外补偿。
这样的解决方案显然不能让张寅满意,但作为主动解约的一方,法律上他并不占优势。
“团队已经解散了,我之前也有自己的业务,这次就当花钱买教训吧。”张寅说。
事实上,张寅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和加盟商发生过纠纷的也不是只有小电一家。为了加速扩张的脚步,目前各家都有在使用加盟商或是服务商等手段扩展城市。
安迪(化名)是街电在北京的渠道商,渠道商是区别于代理的另一种形式,签的是运维合同,也就是说,渠道商负责商户的扩展和运维,而企业则按照商户的不同标准为渠道商支付服务费。
这是街电在5月的时候推出的新的市场扩张策略,具体而言,自营团队负责开拓重点渠道,服务商则负责开拓长尾渠道。结算则是由一次性铺设费用和后期服务商参与运维的营收分成组成。
安迪是两个月前和街电签署的服务商合同,但第二个月的时候,街电就提出要和安迪解约,理由是后者在6月开拓的客户太少,不符合此前合同上的要求。
这让安迪非常气愤,他表示,整个六月,北京100多名服务商一共跑下来了上万家商户,但顺利结款的不到50%,很多时候服务商入店是需要让渡自己的服务费给店家的,街电不结款的话,服务商就会赔钱。
“现在就算要解约,可余款没结,说好的商户半个月没见到机柜也都在找我,希望街电能给我个说法。”
为了要到这个“说法”,安迪连发了两条微博并艾特了街电和陈欧,但目前还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在安迪的微博评论下,成都和江门的服务商也纷纷表示自己遇到了差不多的状况。
据界面创业了解,目前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街电没有按时结款,和机柜安装滞后这两个层面。
对此,街面相关负责人表示,机柜安装滞后是因为生产硬件需要时间,产能调配无法做到那么刚好,而解约则是因为服务商没有达到此前合同中的要求,至于结款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暂不清楚。
其实无论是张寅和小电的纠纷,还是安迪和街电的纠纷,归根到底,还是指向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的扩张速度如果超出了它自身的运营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供应储备时该怎么办?
Hi电CEO刘文源此前在谈起Hi电的纯直营策略时曾说过:“代理商模式需要极大的教育成本、培训成本以及把控能力的积累,如果不能保证代理商能够非常轻松赚到足够多的钱,只是用加盟模式来掩盖自己地推能力不足,就像饮鸩止渴,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而Hi电所执行的纯直营策略也并不完美,毕竟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强地推强运营的行业,如果不开放代理,最后的人力成本和管理压力一定会超出创业公司承受能力。
所以,最后还是要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加盟合作细则来保障这些合作方的利益。
这一点来电就做得相对好一些。根据来电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来电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等6个城市会采取直营,其他城市都会开放独家代理,而且签约时间长达5年。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很多直营和加盟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但坏处是在现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来电很难主动掌握进攻节奏。
从充电宝的点位能够看出,截至目前,来电已经布局全国157个城市,但实际铺设场景却只有5000个,也就是说,来电的单一城市的覆盖量是不足的。而街电在全国则布局了30多个城市,铺设机柜8万多台;小电与街电类似,现在也覆盖了33个城市,但具体的设备总数,小电表示不便透露。
与合作方的快速绑定扩张必然会造成管理能力的缺失,但前者换来的却又是跑马圈来的阵地。
对于现在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行业变化太快,形势根本由不得他们耐住性子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扩张方案。和代理商(服务商)的合同形同虚设,细则缺失,对双方都起不到约束作用,而一纸没有约束作用的合同,最终也只会带来纠纷和风险。
毕竟,代理商和服务商想要的都是赚钱,如果不能让他们顺利赚到钱,那这件事情就是不可持续的。占领市场固然重要,但代理商纠纷已不是个案,如果企业只顾蒙眼狂奔,问题集小成多,最后也只有积重难返。
被偷、被换、被暴力强拆的充电宝
6月21日,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人,出现在北京燕兰楼东四十条店内。趁店员不备,他眼疾手快的抱走了放在吧台的一台街电柜机。
无独有偶,5月,也有一位女乘客抱着刚刚从店里拿出来的小电桌面充电宝在地铁上睡得昏沉。
来电的机柜由于体格巨大,目前还能免遭盗窃的命运。
但对于各家来说,设备的丢失和人为损坏都变得越来越频繁了。
仅街电就已经在北京、长沙、深圳、武汉等城市,被不明身份的小偷盗窃了多个机柜。
不仅如此,竞争手段也在升级。
界面创业在走访簋街时发现,有餐厅本身摆放的是小电的充电宝,但有竞对声称已经和小电合并,并用自己的机器换掉了原本放置在餐厅的小电机器。
街电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近日以来,经常有KA商户向街电咨询其是否有被竞对收购,该竞对的业务员也频繁上门称要接替街电公司的设备。
目前只能猜测这是个别地方的地推人员为了完成指标而采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
除此以外,被“暴力强拆”的机器也变得越来越多。
据界面创业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不法人员开始通过共享充电宝窃取手机信息,既通过拆开机器放入特殊芯片从而达到窃取信息的效果。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来电的新一批带线机器阉割了电源线的数据传输功能,只留下了正负两个触点。街电的下一批充电宝则换了新的大电芯,芯片无法植入,产品也做成了无缝隙状态。
但奇怪的是,有人在忙着阉割充电宝的数据传输功能,却也有人指望着靠内容分发来盈利。
某新三板上市公司新推出的共享充电宝项目,就有投资人指出其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在用户充电的过程中为其推送游戏和应用,有点类似WiFi万能助手,但WiFi万能助手的推送和充电宝的推送给用户带来的观感完全不同,不知道该公司会如何解决用户使用安全感的问题。
最高8000元的入场费,还在说不补贴?
界面创业在上一篇描写共享充电宝混战的文章中提到过,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态势复杂,但各家都达成了共识,就是补贴要慎重。毕竟,共享单车只需要补贴用户,而共享充电宝却要补贴商户和用户双方。
而这个市场上至少也有600万家商户,就算补贴再猛,也不可能彻底打死对方。最终,市场变浑,结果只有皆输。
所以目前,头部几个玩家在补贴的问题上都还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虽然小电之前推出过1分钱充电的优惠活动,但严格来说,那还不是补贴,那次活动只持续了不到一周,因为活动本身其实是腾讯为了测试小程序而和小电合作的一次实验。腾讯给补贴,小电去做,补贴用完,自然就不做了。
但大玩家克制,不代表小玩家也一样克制。
有服务商向界面创业透露,有一家已经获得了百万天使融资的共享充电宝企业,预计第一批产品量产要在8月中旬,但其在7月份就已经斥巨资和服务商合作与商家签订入驻合同。
该公司承诺服务商,按照渠道的不同标准,可以给他们预支300-8000元不等的入场费,如果服务商有本事不花钱谈下生意,就可以留下这笔钱。
以布丁酒店为例,该公司为布丁酒店设置的入场费为500元/年,但其实酒店是共享充电宝最不活跃的几个场景之一。
据来电相关负责人介绍,来电之前在酒店测试的数据非常不好,有时候一天也借不出去一台,如果还要加上入店成本,回收期更加难以计算,而大型夜场动辄几千的入场费,已经要比机柜的成本价还要高了。
更何况,在这样的诱惑下,服务商一定会非常卖力地扩展渠道,但产品此时尚未量产,即使现在和渠道签了协议,后期又真能保证每一家都按时交付吗?
这样的盲目烧钱,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最后即使签到了渠道,但入店成本已经如此高企,想必投资人再怎么会算账也不会预料到这家公司会如此败家。
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CEO在面对媒体时经常会强调共享充电最重要的就是渠道和速度,想必他忘了,控制成本也是商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来电街电官司升级,两大高管网络互怼
和上述乱象相比,来电与街电近期在打的专利官司就属于另一种明面上的对垒了。
早在今年3月,来电就已经告过街电,但近日,来电又将街电诉至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索赔600万元。
而街电也不是毫无准备,早在两个月前陈欧就已经斥巨资购买了刘同鑫名下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专利。此次,作为反击,街电也将来电告上了法庭,同时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起了对“来电科技”6项专利无效的审查。
事情演变到这一步,焦点也变成了到底谁的专利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然而,法院没有判决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近日,企鹅问答同时邀请了街电CEO原源和来电CMO任牧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回答,这次交峰二人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除了大家都关心的专利问题外,二人还纷纷直指对方私下里搞小动作抹黑对手。
来电剑指街电反诉是买专利碰瓷,街电则称来电接连发起24起案件诉讼是有意浪费司法资源。
还有一个细节是,原本企鹅问答一人只能回答一次,但任牧在看完原源的答案后,连夜又申请了一个不加V的小号进行了回击驳斥,双方相当剑拔弩张。
而在那则问答下面,不少相关领域的自媒体、律师事务所和知名律师也对共享充电宝的专利问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我很认同沪江法务总监林华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只是共享充电的核心之一,产业链、制造、品控、成本、运营、渠道和品牌,都不比技术的分量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充电设备并不具备高技术门槛,所以把竞争焦点放在专利上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和法律攻防。而随着诉讼的进行,运营在企业竞争中的决定影响一定会逐步超过专利,双方也会回归到竞争应有之义。”
而北京瀚仁律师事务所的张颖律师则提到:“从诉讼策略角度来说,任何个人和单位都可以质疑专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无效专利将不会构成侵权。街电和来电持有的专利虽然均为发明专利,经过了实质审查,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被全部或者部分无效。”
所以说,专利诉讼充满了不确定性,企业拥有专利意识固然是好事,但现阶段,仅靠专利显然无法保证击败对手。更何况,对方还可以通过拖延并迭代的方式规避风险。那么,如果因为双方的舆论战而引出了更多的“官司”,让外界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好的印象,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比起舆论战,运营战、供应战、团队战,这些才是决定企业最终能走到多远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