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老虎事件:关乎立场,无关真相。前两天又有热点事件霸屏了,起因是女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擅自下车,被老虎咬致一死一伤。并且据说,女游客下车的原因是跟老公吵架,也据说,这位男士下车拉了一下,随即就又上车了。
老虎事件:关乎立场,无关真相。前两天又有热点事件霸屏了,起因是女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擅自下车,被老虎咬致一死一伤。并且据说,女游客下车的原因是跟老公吵架,也据说,这位男士下车拉了一下,随即就又上车了。
这件事发生以后,有人说不要跟易怒的人结婚,有人说不该蔑视规则,有人说公园管理失误,也有人说男人懦弱……
之后又有各种传言,说女游客其实是小三,还有说她是医闹,但后来又有人辟谣说,女游客是以为出了猛兽区,所以才下车的,并非吵架。
首先声明,对于这件事,我不打算发表任何观点。我想说的是,哪一次社会热点事件不是这样呢?
先是事情曝光,然后各种各样的“观点”出来,我们跟着被调动情绪,或义愤填膺、或悲天悯人、或痛心疾首。
然而,这些事情背后的“事实”,我们真的关心过吗?我看了关于这件事的高阅读文章以及下面的评论,发现我们关心的,是这样的“事实”:
1. 跟我们的观点一致/支持我观点的:“她是小三?难怪啊,因果报应。”
2. 非黑即白的:“凭什么让动物园改进管理?明明是那个女人的错!”
3. 能够打击我们讨厌的人的:“最讨厌动不动发脾气的人,现世报了。”
4. 大家都这么说的:“我女朋友也很易怒,考虑要不要分手了。”
至于这个女游客到底为何下车、她到底是不是小三、有没有去医闹、动物园风险管理有没有问题,这些事实,我们一点儿也不关心,也不打算去深究。
大部分人所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事实,我们在乎的,是观点,是立场。
所以你会看到,每次热点事件出来,相关的论述文章,都充斥着情绪、煽动、猜测,却鲜少有理由、逻辑和证据。
既然读者都只关心立场,那么只需要把力气花在渲染结论上面就好了了,至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不是严谨、故事是不是真实,谁在乎?
当然,也会有人振臂高呼“别冲动,要独立思考”。但是对于为何要独立思考这件事本身,多数人的理解也是有点讽刺的:“当然要独立思考,因为大家/大V都说要独立思考啊。”
实际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独立,同时也不会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的独立思考,也只是因为对方的观点和立场跟自己不一致,我们把独立思考当成捍卫自己、贬低对方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这一切,仍然与事实无关,与思考无关,只与观点和立场有关。
独立思考,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
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呢?因为,独立思考这件事情,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
首先,独立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觉的。我们谈结构化思维,因为它能帮我们理清思路,让我们沟通和表达更顺,非常符合大脑的思维习惯。
然而,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目的是去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它是违背我们下意识的思维方式的。
其次,独立思考的结果常常是让人难过的。
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有钱的人往往不快乐;30岁之前必做十件事;他很忙,因为他不够爱你……
这些结论根本无需独立思考就能判断,然而却非常受欢迎。因为它满足了很多人的急切心理:人生这么复杂,如果能用一句话、一篇文章概括,那该多好。
连武侠小说也是这样才能让我们嗨,苦练几十年的人最后只能是配角,而主角年纪轻轻,只需掉下山崖、遇到高人、拿到秘籍就天下无敌了。
我们都在追求那个秘籍。可是,倘若我们真的对这些结论、这些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了,秘籍就不再是秘籍了,岂不让我们失望透顶?
最后,我们受教育所限。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目的都在于让我们记住“结论”,至于论证是不是完整,这是无需讨论,甚至也是不可讨论的。
在我们还没观过世界之前,就被植入了大量的世界观。
比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烦恼: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帅,想买喜欢的东西却没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人缘不够好,对学的东西没兴趣,对选的专业不满意……
这时候,父母和学校会来告诉你:不要多想,你只管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是,当我们长大以后,发现世界完全不是这样运转的,老师和家长并不都是对的。
心中的信念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我们终于开始反思:学校、家长、社会、媒体,他们传递给我的信息,都是对的吗?
在此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们,几乎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样的过程:刺激(外界的刺激摧毁我们的固有观念)、怀疑(怀疑自己小时候被灌输了权威思想)、解构(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终于被打破)、重建(吸收新的信息,见识更大的世界,重建思维和观念)。
然而,很多人却没能重建,最终走入两个极端:
一是继续捍卫自己过去的观念,比如,看到别人因为擅长沟通而快速升职,不仅不会反思,还会认为“不过是厚黑而已”;
看到学习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更好,也不反思,却会认为“不过是家里有关系”,以此来巩固从小被灌输的“学习好才会一切都好”的旧有观念。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从此走入为反对而反对的深渊,家长、专家、政府、媒体这样说,我就偏要反过来。
“一切权威的就是我反对的”,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从众,也远远不是独立思考。
真正的独立思考,批判的是论证过程,而不是立场,更不是人。独立思考,从来都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独立思考非常必要,因为世界日益复杂
既然独立思考如此困难,如此违背人性,为什么还需要独立思考呢? 因为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而且还将越来越复杂。
自然科学中,我们常常可以找到正确答案,比如,吃菠菜是不是可以补血?但是,一旦涉及到人类行为,情况就变得异常复杂。
你会发现,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很难有一个结论,让我们达成一致说:嗯,这就是正确答案。
这种情况下,倘若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外界的想法又各不相同,今天你听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另一个你又觉得不错,你会终生处于睡一觉价值观就被颠覆的激荡中。
问问自己,每天接触的那些信息和观点,你有认真思考过背后的逻辑吗?还是未经分析就照单全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接受到的外部信息更是千头万绪,不独立思考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倘若一些人刻意宣扬扭曲的事实和价值观来博取关注,你会极容易被利用。
网络暴民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而且还将继续发生。
如何独立思考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独立思考,反思自己和他人呢?无他,唯提问耳。
但是,在提问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基本概念。
1. 区分基本概念
①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与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
有些论题,比如牛奶是白的吗?它的结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讨论的是“世界是什么”,这是描述性议题;
有些议题,比如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烟?跟个人的主观看法有关,讨论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这是规定性议题。
面对描述性议题时,我们往往可以诉诸科学,诉诸领域专家,或者等待科学进步来解决,若非专业人士,我们往往更关注最后的结论。
但是在面对规定性议题时,关注结论没有意义,只会变成不同立场的相互攻击,因为这些论题从来没有正确答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整个论证过程。
② 事实(fact)与观点(opinion):
如果针对描述性论题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事实。比如,多吃蔬菜就是有利于健康。
而另一个说法,比如,蔬菜就是没有荤菜好吃,则是观点,它是规定性议题的结论,不同人有不同观点。
在国外的教育中,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教孩子,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
然而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非但没有帮我们区分,反而会告诉我们“大灰狼是坏蛋”、“蜜蜂是益虫”、“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把这些观点当做事实,灌输给我们。
所以,能够理清这两个概念,就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纯粹观点的争执是无益也是无意义的,从而帮助我们减少很多争执、有精力独立思考了。
2. 问问题
在厘清概念之后,我们开始去反思论述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在论述问题的时候,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论题:比如,范冰冰是不是美女?
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范冰冰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范冰冰是女性。
结论:范冰冰是美女。
逻辑:从给出的理由是否能够推导出结论。在这个例子里面,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得出结论,所以逻辑非常严密。
证据/事实:除了这些要素以外,很多理由是需要证据/事实来证明的。比如,范冰冰的外表让人心情愉悦,这是个规定性论述,是需要证据的。
我们可以说,经过对100万网友的问卷调研,90%的人认为,范冰冰的外表让人心情愉悦。
而另外一个理由,范冰冰是女性,这是个描述性论述,只需事实来支撑就可以。
假设:一些理由还可能存在假设,比如,其中一个理由:美女是指外表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女性。但是,如果换一个人,ta可能会说:美女还需要内心善良。所以,这是需要假设的。
综合这些要素,我对论述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做了个总结。不管是在反思自己还是反思他人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加以注意:
① 这个理由是否能够推出结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常见的逻辑漏洞,不外乎以下类型:
人身攻击: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非直接陈述理由。比如,赵薇用台独演员的事件,很多文章并不直接讨论事实,而去说赵薇的国籍、她如何迫害别人等等。
虚假的两难选择:明明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比如,女游客脾气差、破坏了规则,她有责任,所以动物园就没有任何责任,也无需改善管理。
相关当因果:先后发生或者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件事,被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更早起,所以,你要坚持早起打卡,就离成功不远了。再比如,颜值高的人平均收入高于颜值低的人,所以收入高是因为颜值高。
诉诸感情: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注意力,让读者忽视论证过程。比如,你!太!老!实!所以才没成功!再比如,不注意形象,活该你单身一辈子!
乱扣帽子:创造出一个简单的名词,来概括和简化复杂的事情,然而并没有真正发现原因。
比如,绿茶X、心机X、独立X以及各种衍生出来的这类词语,一旦有谁的任何行为不符合自身价值观,马上扣上这些帽子,将问题极度简化,而不去深究其它事实。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逻辑谬误,我之前文章里面也有提到过一些如何优雅地撕逼 | 技术帖。
我们常常指责别人“神逻辑”,但是看了这些之后,想必会发现自己也躺枪无数。
② 是否隐藏了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假设
理所当然地认为一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比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可以自驾入园,但上海的野生动物园都是不让自驾入园的,而是必须乘坐全封闭的安全车。
谁的做法更对呢?很难说。
如果你认同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做法,就是认同个人责任大于集体责任,你认同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做法,就是认同集体责任大于个人责任。
类似的还有,公平与效率,忠诚与诚实,秩序与自由,环境与经济,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很难调和又没有好坏的价值观。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可以有价值观倾向。实际上,没有价值观倾向,根本不可能写文章,我们终究是人,而不是电脑程序。
然而,当我们接触信息时,当我们迅速做了判断时,你需要知道,这里面究竟隐藏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倘若不是常见的两难价值观,而是非常偏激的价值观,你就要警惕了,而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味地认同和吸收。
③ 证据/事实是否有效支撑理由?
这里有个故事,或许你听过:
某大公司引进了一条肥皂生产线,但是生产线有缺陷:有的肥皂盒是空的,没有装进肥皂就下产线了。于是该公司成立了一个以几名博士为核心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耗费数十万资金后,工程师们综合采用了机械、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当有空盒经过的时候,一条机械臂会自动将空盒从产线上拿走。
另外一家乡镇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管理产线的小工找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摆在产线旁,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几百块的成本就解决了问题。
这个鸡汤故事流传了小几十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大概是:高学历没什么好骄傲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努力观察和思考,小工也能比博士强。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解肥皂包装产线的人一看就知道是YY),即便故事是真的,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实际上,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证据是: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研究报告、数据等等。
但是,以上文章的证据除了明显捏造的故事以外,没有任何其它证据,最后却神奇地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路径。
④ 是否存在故意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事实?
新闻无需撒谎,它只需给出“部分真相”,就可以达到操纵民意的目的。
我们看一个例子(注意,这个例子根据事实做了简化,我们不议论对错,只是为了说明:信息量的不同,会让我们的结论发生大逆转):
“某患者术后,体内遗留钻头,医生称危害不大”,这句话,你们看了感觉如何?是不是“又是哪个不负责任的医院和sb院方!”
如果我补充一点信息:遗留的钻头是手术中折断的,因为钻头十分细长,在钻速快的情况下,遇到不均匀的骨质容易折断。
你的想法会改变吗?是不是又觉得,医疗器械厂商有问题?
如果再补充一点:这属于医疗风险,即便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发生率也很高,并且手术同意书里面已有说明,病人已签字。
你的想法又会如何呢?是不是觉得,医生也有点可以理解了?
当我们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它挑动起常见的社会矛盾,而且又属于专业领域时,我们先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偏激的言论。
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背后是否隐藏了信息,是否有我们的知识所不能触及的角度。
我们曾经提到过6个W问题,在这里同样可以用,来帮助你更好地辨别信息。
Who:这是谁说的?对方可信任吗?
What:这是一个描述性论断还是规定性论断?有足够的理由么?是不是有所保留?
Where:在哪里说的,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
When:什么时候说的?当时是怎样的场景?
Why: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事情/人?
How:是怎么说的?说的时候看上去开心?难过?真诚?
在独立思考方面,我们要注意什么
倘若我们都能够坚持用这些方法,对我们所见的信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就能够逐渐提升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在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是:
1、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好的”。我们可以通过限制习惯性观点的吸收,来增加独立思考的量。
不要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就全盘吸收,因为,观点不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论证才是。
2、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知的,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否定一个事物。更何况,随着证据的进一步发现,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
3、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写文章、没办法说话甚至没办法生活了。
所以,在思考之前,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关我屁事”,有助于你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上。
4、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
5、少看鸡汤:不加推理论证,只捏造几个故事就推出人生道理的文章,只会煽动你的情绪,禁锢你的思维。
6、Opinion is cheap——Margaret Simons。永远记住,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我想,我们都曾有过焦虑和担心: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会不会逐渐迷失在信息中,网络暴力会不会愈演愈烈,我们会不会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倒认为,或许也不必太过担心,这些信息的冲击,某种意义上也是促进我们解构自己的一种方式。
至于我们正在解构却还没来得及重建所造成的缺憾,恰恰是我们向前进步的契机。倘若没有这些缺憾,没有感觉到其中的痛苦,我们又怎样成长、怎样推进我们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