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以培养抢饭碗的本领为教学目标,不会有一流的艺术家,也不会有一流的科学家。

           以培养抢饭碗的本领为教学目标,不会有一流的艺术家,也不会有一流的科学家。

 

趋乐避苦是一切动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我家两只孪生小猫,每当吃饱睡足,追逐打闹,快活非常;小孩子也是一样,成年人却很少如此。可见,寻欢作乐,其他动物只靠本能;人则既靠天生,也靠教养。不过看看今天多数国人的休闲生活:看电视、“斗地主”、围坐在三月的桃花树下打麻将……当然不是不好,可是它们制造的快乐毕竟是浅层的,只能消磨有限时光,无力带给我们深层愉悦,可知我们的“作乐”教育还是不够的。

 

说到这里,恐怕会有人用“喝咖啡”与“吃大蒜”一类话题反唇相讥,以为一提“精神”“高雅”“深度”,便是自居“精英”。其实毫不相干。问题不在“高雅”二字,而是一说“高雅”就把其他的归类为“低俗”,又立刻将之与社会阶层画等号。于是有人乃像巴赫金分析的拉伯雷一样,故意向“下三路”做文章,作为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抗”。然而这种做法不啻认定“普通人”无需内在快乐,只配喜欢凤凰传奇而不能欣赏贝多芬,岂非另一种歧视?

 

其实,获得深度精神愉悦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有无学习机会。《千家诗》里收过一首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诗不算上乘,可是不妨一问,大程子究竟“乐在何处”?艳阳三月,花树缤纷,人人都会心清气朗,但不是都能随此步入深悠之境。可是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生来缺乏欣赏自然的“基因”,而只是因为缺乏欣赏自然的训练。我想哪怕只是翻翻《千家诗》这样的蒙学读物,稍懂一点理学常识,或者多识得一些花草树木之名,面对此种情景,亦应多一番滋味,不必定要靠麻将来弥补。

 

这里揭示了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足。不止是自然,美术、音乐、戏剧、诗歌……一切滋养心灵的教育,在我们这里都属于“副科”。科目在我们心里是有等级的:“主科”是“有用”的,能够增进智商;“副科”只是玩玩而已,无关要紧。所谓有用无用,则全以生存技能为标准。通俗一点说,就是能不能抢一个“大号饭碗”。饭碗大,装得多,吃得饱,之后当然也还是要有“娱乐”,不过那既和“抢饭碗”无关,学校是可以不讲的。因而基础教育虽然早已普及,但多数国人“寻欢作乐”的水平还在自发状态,比只靠本能也强不了太多。

 

同样的思维方式也贯穿在“主科”教学中。那些与审美能力有关的科目如语文、外语,在实际上也被转化成纯技术性教学,这只要看看许多老师“辛苦”地为学生总结出的“作文模板”,就可想见其他。文学教育尚且如此,又如何让学生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比如彭加勒所说:科学家研究自然,仅仅因为它是“美的”?以培养抢饭碗的本领为教学目标,不会有一流的艺术家,也不会有一流的科学家。

 

不过,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帮助大多数人“成人”。从“人”的角度看,重要的不只是抢了一个好的饭碗,也在于怎么度过“吃饭”之外的时光——吃饭是为了生活,不是相反。“作乐”教育就为此存在:让普通人过上一个高质量的、不只围绕着“吃饭”而奔忙的生活。在一个已解决温饱的社会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为此必须改革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我曾在朋友中做过一个调查:中小学学过的“主科”知识,在生活中常用的还有多少?结果是,大部分“有用”的知识都停留在初中阶段。我当然不是提倡以“实用”为标准的教育观,恰好相反,我想说的是,“实用”标准是很难确断的,至少不应以一时的利益为尺度。那些被我们预设为天然“有用”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大;而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等所谓“豆芽菜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倒越来越不能替代:它们不但使我们在得意时候看到天辽地远,也帮助我们在失意时候体会到世界温存,借助微茫的光线彼此取暖。对一个人,一个普通人来说,这种能力要比奥数竞赛的解题技巧更切己、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