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遗憾的是,情商概念如此火爆,然而放眼望去,情商低的人却比比皆是。网上充斥着各种教人提升情商的畅销书,很多人看后,“情商”依然很低。
关于情商,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跟随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1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
经常会想到这个词。”
近几年,人们特别重视一种能力,重视到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说:
“他那个人就是XX低啊。”
“这人XX太低了,简直没救了!”
甚至在我们求职,相亲时,都会格外注意对方的XX,毕竟XX是一个人重要的能力,如果谁XX低,以后似乎注定是扶不起的阿斗,各种烂摊子不断,累人累心。
我也见到很多流传甚广的文章,比如《你不知道嫁给一个高XX的人该有多幸福》《格局越高的人,越被XX所困》等等。
是的,今天要谈的就是你们耳熟能详,江湖地位已如雷贯耳的情商。
遗憾的是,情商概念如此火爆,然而放眼望去,情商低的人却比比皆是。网上充斥着各种教人提升情商的畅销书,很多人看后,“情商”依然很低。
为什么?
专业的“情商”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提出,情商最核心的三种能力是:
认知和管理情绪(自己和他人)
自我激励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三个能力是层层递进的,是由内到外,由基础到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首先你要能洞察、认知、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处理好内在的自我激励和外部的人际关系管理。
我们是否太关注情商这个技能的提升和培养,而从来没有去想过,导致一个人情商低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
2
“情商低”是你创造出来的
太多情商低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情商低。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商受遗传的影响很小,更多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我们常用人格这个词去形容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那既然情商的改变涉及到行为模式的改变,必然牵扯到人格的改变。
如果我们不能从人格形成这种基础层次去解读情商,而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即便掌握了技能,我们的内心也必然始终与情商存在隔阂。
大多数“低情商”人群走入的一个误区是:
他们常常意识到自己情商低,给自己打上一个“低情商”的标签,然后在提升情商的道路上挣扎不已,甚至步入一条恶性循环的泥泞之路。
我情商低--我努力提升--提升效果不好---我情商太低了---我可能无药可救了---破罐子破摔,放弃。
我们喜欢用各种标签、概念去区分一些事情,但这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情商低”和“情商差”的优劣区别,只是大家的行为方式不一样。
我们创造一个概念,只是为了在某个范围内,更好地描述、认识一种事物,但是世界上却因此存在大量本身被概念限制住的情况,情商也是如此。
自从情商这个概念发明以后,“认为自己情商低”和“被贴上情商低”的人似乎成了黑五类。
这种自我否定引发的恐惧可能会导致一个原本情商就不高的人会陷入情商更低的境地。
“情商低”这个词,已可能成为被那些习惯性否定自己、不认可自己的人用来自我虐待的一把新武器,同理也可能给那些习惯性攻击别人、伤害别人的人提供一把新型战刀。
认为自己“情商低”的人,与其纠结如何在技能上去提高自己的“情商”,或者用“情商低”来攻击自己,不如做这件事:理解塑造一个人情商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发生改变。
3
认为自己“情商低”的人
背后可能存在着心理饥饿
咨询中,我见过很多人说自己“情商低”,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缺乏自我认可。
因为这种不能接纳和无法获得的自我认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自己不够好的事情上,从而很难拿出额外精力来审视外界,分析事件背后的需求。
当一个不良事件发生时,“情商低”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乱套。
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当时的事件全部粘合在一块,无法保持一个客观不变的自我。他们的内心很不稳定,以至于外部有一些风吹草动,内心的这个自我就开始跟着动。
在一个人全身心都被外界牵动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会有余力分析事件背后的本质和需求,从而采取恰当的反应措施?又怎么可能学会管理别人的反应?
他连自己的反应都管理不了。
一个人如果拥有较低的自我认可,他会像一个常年饥饿的人,目光永远停留在如何吃饱的问题上,而完全没有精力去关注别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需要,更别提做出恰当的反应,也别提什么优雅端庄得体处变不惊了……
人性是很真实的。
在心理层面上,那些认为自己“情商低”的人首先要处理的其实是自己的心理饥饿问题——自尊和认可。只有先解决心理饥饿问题,他们才会有余力去掌握一些“情商”技能。这个时候,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如果饥饿都没解决,却强迫自己去表达风度,掌握分寸,迟早会撑不住。
4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
心理饥饿的两个原因。
按精神分析的说法,一个人缺乏自我认可和接纳,很可能是来源于不良的亲子关系,即父母对自己缺乏认可和接纳。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成长经历中,遭遇过很多不被接纳和认可的刺激事件。这种不良的教育模式和环境模式才可能是导致一个人“情商低”的罪魁祸首。
这也吻合众所周知的一个观点。
人们认为,情商受后天环境影响比较大,甚至具有家族行为遗传性(此遗传不是生理上的遗传,而是家族行为模式的遗传)。
如果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就学不会如何去理解别人。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又得到外界太多的否定和指责,那孩子对于自我的存在就始终处于质疑的紧张之中。
这种自我质疑正是伴随着强烈的自我不理解,因为它阻止了孩子去全面认识自己。
它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试图消除自否定的紧张里,从而无法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
一句话总结:
因为父母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自己,导致他们更没有精力去理解他人。
因为任何对外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内理解的坐标之上。
处在这样内心环境之下长大的孩子,就不具备建立情商能力的第一条:认知、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之所以会特别强调情绪,是因为情绪正是那个外在表现,不能客观认知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首先会通过情绪失控表现出来。
所以如果你是个“低情商”的人,先别急着去否定自己。
你之所以现在处于一个情商低的模式,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从小缺乏认可、理解和关爱。
正是这种匮乏让你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缓解心理饥饿上。
你跟同龄人看似处于同样的起跑线(生理年龄一样大),但实际你的起跑线是负数(在起跑之前你先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残废”,甚至需要终生去证明)。
所以你不如别人擅长调控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你总是出丑,做事缺乏分寸,这是因为你的心理需求层次连基本的满足都没达到,高级的需求自然就掌握不了。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你连安全的需求都没被满足,外界却要求你去表现自我实现的技能,这样的要求只会让人生难上加难啊。
如果你要提升情商,先不要盲目去练习技能,不妨先去观察自己是否心理饥饿。
如果有,先去解决这部分心理饥饿的情况,处理自己幼年存留的一些心理创伤或心理固执,了解自己是否在使用已经不够好使的防御模式。
这些东西都修通了,相信大家对于情商的提升才是水到渠成,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5
比起把精力用在学习提升情商低的技能上
你可能更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心理饥饿问题
那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心理饥饿问题呢?
步骤一:确定自己是不是心理饥饿
“你有没有过这些极端不接纳自我的思维?”
首先,去觉察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饥饿问题。
不够认可自我的人,在日常的无意识思维里,经常会有一闪而过的自我否定判断。
这些判断发生得非常迅速、自然、堂而皇之,以至于如果一个人没有觉察地去意识的话,很自然地就会被这些判断思维带跑。
常见的一些自我不够接纳,不够认可的思维有:
“我这个人就是很差!”
“我怎么老这样啊,我就是没有能力!”
“我就是觉得别人都不喜欢我。”
“我觉得大家都讨厌我。”
........
当我们认真地尝试去分析这些思维时,会发现它们很多都是以偏概全的极端思维:
一个人要根据怎样的推断,才能得出“我就是很差”这样的本质判断呢?
你可能会说自己什么什么事没有做好,不擅长说话,对人不够热情,不聪明。但是从某一个方面表现不够好,就能得出“我这个人整体就不好”,很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
更重要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没法用“差”或者“不差”去评判一个人的本质,没有人有这个权力。
所有的生命生来平等,谁有权力可以去评判你就是很差或很好这样的事情?没有。
是的,即便用来评价自己,这种思维也是不合适的,如果一个人内心深处这种思维过多,如此“虐待”自己,必然会引起生命本能的反抗。
这种反抗表现出来,就成了内心冲突。你会感觉自己不舒服,不自在,整天很别扭。
而整日处在这样状态下的人,也就很难生发出额外的精力和智慧去研究外界,所以自然情商不会很高。
步骤二: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变化
“对自己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去洞察别人。”
审视自己的内心变化,识别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这正是通向了解别人,与别人合理相处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只有深刻冷静地去觉察和了解自己,才能更深刻地去觉察别人,了解别人。
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和认识越深刻,你所能理解到的情商能力可能就越高。
因为情商本质上别无其它,无非是建立在对人性洞察上的一种智慧。
步骤三: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念系统
“不论何时都不晚。”
看上去这篇文章写出来很简单,关于情商提升的书也很多,但它本质上涉及到旧有内心信念系统的改变。情商的提升没那么简单。
想要捕捉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是一件难度比较大的事。而新信念和思维的养成也比较不容易,有问题的人后续可以多借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治疗来克服这个问题。
这些都需要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提升情商,先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饥饿问题------缺乏爱和缺乏认可,所有这些都需要你启动你的生命力和能量,去做一次自我关爱的寻爱之旅,从而由内而外,最终获得自己的蜕变。
正如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尼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所说:
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
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
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