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备考路上,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建议,看到各种谈论如何复习的方法,它们无疑是考研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惶惑的你找到方向。但也有一些说过头的、不分时间空间对象、抽离背景和因果而谈得天花乱坠的话,听多了不仅无益,还可能对你产生误导。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二,各位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1.是否歧视本科

 

首先,我以为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而全然没有讨论之必要。但由于这个话题在每年的考研季都会成为必究热门之一,我还是愿意以小编个人的名义论之,以正视听。

 

以财大为例。从经验角度而言,每年报考财大的大批大批都是来自非名牌高校,最终被录取的,也大批属于“名不见经传”一类。实践出真知。

 

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些学校更愿意接收211、985的学校,这时候大家就要提前联系相关学校的学长学姐,相应的了解下,一般来说985高校出现这种情况的居多,211相对还好。

2.“准备的很晚也考上了”

 

此种言论,笔者屡见不鲜。考研不宜拉太长的战线,但也绝不是不费功夫便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非天生智力超群。

 

大抵这种言论来的猖獗的原因在于,写帖子或将讲故事的人,往往将自己已有知识的积累历史与备考过程割裂开来,譬如:分明在前期有意无意阅读过专业内外的书籍,接触过专业内外的知识,有过各种经验和体会,却只在故事中讲述自己做过哪些与考研直接相关的活动来,避而不谈之前的积累。

 

这无异于大伙齐心推到一棵树,而当最后一个人出来助力的时候,树突然倒了,于是乎功劳就被那一人领走一样。

 

还有就说说话的人只要动动嘴皮子,因为人家毕竟考上了,而对你来说,未来是未知的,你愿意用自己的未来去验证别人的随意言语吗

 

3.“坚持就会重见光明”

 

谈这个话题并非有意想打击诸位的雄心。努力确实重要,但盲目的努力和使劲,不找准方向,瞄准目标,很可能努力了,但是做的功为零。

 

要是啥都是坚持能解决的,那么也就没有经验贴之说了,当然不是说坚持是不必要的,只有坚持下去,配合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4.笔记资料越多越好?

 

考研不仅拼才华,拼努力,还拼资源,拼经济基础。对于考新传的学子而言尤是。每天关注大小新闻动态,起码需要有报纸可翻看、有手机可查阅、有网络可登录吧,这一部分的信息搜集确实不可缺。但接收的信息过多,超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时,反作用就可能开始出现。

 

同样的,不论资讯、笔记还是其他考研辅导资料,宁可求精,也不求多。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资料,若不懂分辨,难以取舍,便很可能使自己陷入繁杂的信息洪流中难以自拔。

 

讲道理,都说笔记很重要,但是换句话说笔记也是浪费时间的,相当于把一道题重新抄了一遍,单纯的为了满足自己错题本虚荣心而做笔记,就是浪费时间,还有一点就是你根本没时间看错题本,或者说不愿意看自己写的字。

 

如果真的需要错题本,可以把题目剪下来,而不是自己手抄。

 

5.详细的时间表靠谱吗?

 

考研是一件需要明确规划并严格执行的事。不过每个人对知识的敏感度、接受程度、吸引效率都不同,有的人早上看政治很高效,有的人则偏爱读英语;有的人1小时就可完成他人2小时完成的任务量,有的人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卡壳好久;有的人半天难以拼凑出一句漂亮的话,有的人走在路上就可以挥洒出一篇文章。

 

如此种种,个人情况不同,复习的进度和方式自然不同。拿着网上给的、学姐学长写的详细时间表,盲目套用到自己身上,就可能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尴尬,以至于行动与计划越走越远,打消复习积极性。

 

6.“这本书不用怎么看”

 

我不知道这句话会戳中多少过往好汉的泪点,但我还是调皮地把它摆在台面上来。说“这本书不用看”的人存在两种可能的逻辑:一是这本书他自己看过,觉得价值不大;二是这本书他自己压根没看,也是听前人说。

 

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斯以为不管这本书究竟好不好,至少他考上,他看过,所以你也应该乖乖地看吧!没准书中某些精华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说者的脑海中,只是他自己未曾好好发觉呢!而后一种情况,则更不具有说服力,沿袭他人的理论,未经过自身实践便盲目给出判断和定论的行为,那是耍流氓。

 

7.落榜者的教训纯属无用之谈?高分前辈的意见就一字千金?

 

我见过一些天真无邪的言论:初试分高的能力一定不差,复试分一般也可以!初看起来,合情合理。毕竟别人没凭关系、没凭长相拿到了高分,那不是实力是什么?

 

但麻烦大家好好研究一下历年录取情况:所谓的初试顺数第一与倒数第一者之间的分数差有多少?这里面的落差有多少是由于政治英语的拉分造成的,有多少是因为两门专业课拉分造成的?

 

譬如第一名的政英高出平均成绩的10分,但专业课平平;而最后一名同学的政英刚滑过及格线,但专业课考了高分,从而逆转了被刷的局面。那么,你如何评价所谓的“实力”或“能力”?标准在哪?

 

譬如:英语学得牛,确实是一大优势,但考新传的人,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哪方面?如果是英语,那何不直接去招收大批的英语专业学子呢?当然,我是以极端情况作了假设和推理,但诸位不妨照此思路去琢磨一番真实的数据。

 

此例只想说明:你备考在英语方面迷糊了,应该去找英语牛人做指导;在专业课方面迷糊了,应该去找专业牛人做指导。妄图在任何录取者的身上找到包含所有领域的绝对正确经验,多少有些异想天开。

 

有些时候,我们的眼光过于关注成功者的经验谈,而对一时失败的人为何失败的原因置之不理。成功固然值得学习与尊崇,但我们不要忘了:

 

第一,任何一场考试对人才的遴选,都会充斥着大量的偶然因素。有人偶然高了分数线几分从而过了初试,有人偶然差了那么几分,从而遭残忍的淘汰。你如何就此划定失败的经历一文不值?

 

第二,从必然因素看,导致失败的众多因素中,是否也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自身在备考的过程会遇到的?如果你自身不曾发觉,听之任之,那你是否也容易重蹈覆辙?相反地,看到了别人尝试过的方法不合适,走过的路不正确,而你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是否就可以在这一点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走同样的弯路呢?

 

归根到底,费尽心思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多留一份心,切勿空信某些言论,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