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报考测评申请中......

说明:您只需填写姓名和电话即可免费预约!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免费预约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您活动安排回复。

导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成立暨MBA十周年庆典系列报道之——校友访谈|刘永建:见证社科大MBA十年历程与创业读博分享

 
从履历上看,拥有博士和董事长的双重标签,刘永建很大概率会被归为“学霸型”创业者。但是,他的深耕却绝非单一地追求专业纵深,而是一种在正视变化的同时,有的放矢地静下心打磨自己。也正是由于具备随时“冲出起跑线的勇气”,刘永建才会达到“创业三重生”的高度,并在职场最重要的转折节点来到社科大,通过 MBA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商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图1:刘永建
 
刘永建,2016级社科大MBA学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MBA校友会第三届秘书长
 
智库联盟(北京)国际自然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北京新梦翔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智库联盟(北京)国际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9月,智库联盟以“智库+教育+资本”为商业模式,以“创新、价值、实践”为价值观,联合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等部分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共同致力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经济发展研究、交流。合作国内外著名高校,为全球各行从业人员提供高端学历学位教育咨询、教学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提升通道。同时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教育培训及投融资服务。
 
读MBA是维度和界限的双重升级
 
记者:为什么选择社科大MBA?就读社科大MBA之后对您有什么影响?
 
刘永建:选择社科大MBA其实是比较偶然的。当年面试三所学校,三所学校对比,社科大MBA给我的印象是最好的。从面试过程到老师提问环节,都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往届校友的倾力推荐,让我感受到社科大MBA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师资力量都是非常不错的,在综合对比之后,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社科大MBA。
 
就读社科大MBA后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从2013年从事教育行业至今已有8年。2013年创业,2016年入学,就读之前自认为在这个行业领域很专业,但入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比一个优秀,并且大家还都很低调,很务实,这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在读社科大MBA期间压力是非常大,因为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但正是因为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学、朋友,才对我人生的发展轨迹和创业有了新的拓展。
 
记者:如何把在社科大MBA中学到的知识化为资源来帮助自己?
 
刘永建:我在社科大MBA选的是战略管理方向,这对我公司的发展其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很多的帮助和指导。比如我的校外导师是北大纵横的副总裁宝山老师,他本身就从事企业咨询,公司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遇到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我都会向老师去请教。
 
当然校友对我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创业的贾超,他从一个草根发展为有戏电影酒店董事长,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时常也去交流一些心得。创业伴随着艰辛,校友之间,哪怕我们现在毕业了,也一直相互帮助,如果说没有社科大MBA两年的锤炼,我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战略上是达不到高度的。如果能把在校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是非常实用的。
 
 
 
图2:采访现场
 
感知变化,应格局而成长
 
记者:您创业过程中认为什么比较困难?
 
刘永建:我认为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但大部分的年轻人如果这辈子不创一次业,我又觉得是一种遗憾。遇到困难其实很多,我从2013年开始创业,到现在渡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到2015年底,我合伙创业,但没有经验,只有一股热情。想着如果在北京安家,单靠工资是很难的,作为一个北漂,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在北京生存下来,并且要活得很好才行,所以选择创业。没有管理经验,没有项目资源,没有团队,应该说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是非常苦的,吃了很多亏,被别人骗了很多次,甚至最后和合伙人分开,都这是第一阶段交的学费。
 
第二阶段,2016年到2019年底,差不多4年的时间属于独立创业,我在这4年的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无论组建团队,找项目资源,还是做市场,四年确实全身心的付出也得到不错的回报。在创业期间加入社科大MBA对我也有很大影响。
 
第三阶段,从2019年12月到现在,我把它当作我创业当中的第二次转型。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有瓶颈的,想突破瓶颈,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资源、能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你才会有一个新的转型。
 
从2019年12月,迈出的另一步就是整合资源。我除了现有的公司之外,分别在武汉和西安又投资了两个分公司。
 
北京公司受疫情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年北京公司的营收其实一直到4月都是亏损状态,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主营业务由国外业务重点转为国内业务,到今年6月公司才逐步恢复元气。6月我们又做了一次大的调整,全面布局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在这些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大的。
 
今年疫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创业者来讲可能重新归零。但如果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可能会少奋斗很多年。这个心态很煎熬的,上半年有一个半月是失眠状态,但熬过来了。到现在我们相当于创业第三次转型,公司采取了收并购模式。现在我们整体外地有12个分公司,北京有三四家团队,加在一块差不多有120多人。
 
记者:您现在的团队已有120多人,如果团队出现分歧,您是怎么处理的?
 
刘永建:我们团队比较有意思,核心团队有学校和其他学校的MBA校友,也包括社会招聘和我们自己内部培养的。出现矛盾这是必然的,但我们在组建核心团队时就是定下规矩,在公司内部怎么样讨论都可以,但要就事论事,要以公司的利益为切入点。又怎么调和呢?大家有各种方法,特别累的时候,我们组织大家团建谈心,大家聚餐,方法很多。
 
受今年疫情影响,公司今年想保持去年同期的营收水平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大家工作压力非常大。对于核心管理层来讲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下班基本是晚上10点以后。就这样走过来后,我们的团队反而越战越勇,越来越团结。大家的目标、使命、价值观都是一致的,所以在遇到矛盾时,大家能相互能理解。
 
当然也会存在不协调的声音,这样的同事我们尽量去转化。公司一直在向前跑,你实在跟不上的话,就可能被淘汰。公司现在转型做互联网教育,节奏加快。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同事,我们会有专门的人事部、心理咨询师都会去沟通协调。在教育领域不管是不是创业公司,都会遇到这种问题,工作以和为贵,大家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围绕这样的核心,我觉得其实都很好谈的。
 
寄语未来,学习是为了从“不知不觉”到“知行合一”
 
记者:我们看到您在创业同时仍在攻读博士,您对社科大MBA学生考博怎么看?
 
刘永建:我从事十多年的教育行业,身边有很多读博的人,我感觉大家对考博的方式甚至理解有很大的误区。
 
国内的博士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考试制到现在有免推,有申请制,也有像社科院大学的考试制。比如各所之前举办的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叫单证博士。国内读博不仅仅是看研究生的专业、学校。读博分很多种,有研究型的博士,做学术研究,国外有课程比较多的课程性博士。但读MBA学生大部分的人群,公司管理和创业者居多,而MBA是管理专业,有比较强的实用性。
 
对于目前MBA学生读博有很大挑战,我建议同学们可以换个思路,它有很多种途径。
 
第一,本硕专业是否一致。国内博导比较喜欢本硕专业一致的,这样无论进行课题研究还是写论文,基础比较好,能有一致的脉络和框架。
 
第二,第一学历。国内博士每年的招生量非常少,我从一些媒体上找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报考人数10万人左右,但能录取的占30%,也就是差不多3万人,但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突破了400万人,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协调的。
 
所以读博比高考和考研还要难,同时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竞争就业压力非常大。我认为读MBA的学生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如果真的是工作中需要读博,可以考对口的院校和专业再去读,并且需要提前一年联系导师。目前博导能够带博士的数量是非常少的,据我了解,博导目前规定的是只能带1到2名博士生,所以如果有考博计划,要提前一年联系导师。
 
最后,如果大家有其它需要,比如北京落户,或进高校教书,或去当管理,我建议MBA的同学们可以考虑其它途径,比如国外的博士。因为国外的博士属于申请制,申请制就相对比国内简单很多,只要本科的学士学位、硕士的学历学位都有,我们申请国外的博士是很容易申请下来的,无非是选择是课程型还是研究型。课程型课比较多,是需要出国的,研究型的课比较少,两三门课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读,因为疫情,为了缓和中国学生因为疫情不能出国,教育部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学生读博的政策,在国内线上学习就可以。
 
记者:师兄您已经毕业这么多年,但仍心系校友,而且现在您是校友会的秘书长,您觉得校友会对社科MBA来说是如何定位的?
 
刘永建:很荣幸在毕业后能在校友会里能担任这一职务,能够有机会帮校友做些事情。我认为校友会其实是连接校友跟学校关系的一个纽带。
 
社科大MBA到今年已经十届了,很多校友毕业后联系是越来越少,校友会组织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大家毕业后还有机会借平台去做些事情,MBA圈子更多的是管理者和创业者,读MBA后,大家都是以校友会为平台为纽带去做交流,对于已经毕业的校友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组织,可能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回学校。
 
今年疫情,我们跟着刘峰会长参与抗疫捐赠活动,校友会发动校友募集物资、资金,帮北京一些医院和湖北等地寄送口罩、消毒水。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家虽然不能见面,但也能在校友会平台上自发的为社会做些事情。我们湖北的一个校友,收到校友会捐赠的物资的时候非常感动。对校友会来讲,这就是它意义所在,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去合作,非常有意义,真的是非常感谢学校成立校友会组织。
 
记者:对2020级的师弟师妹们想说什么?
 
刘永建:我挺羡慕咱们的学弟学妹。我们读MBA的时候没有机会回到小院,你们现在有机会在小院,而且在今年疫情特殊的环境里,大家来自全国各地还能相聚在教室里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大家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这不是煽情,像我们毕业后,我们想聚会都很难,大家工作都很忙。在学校里学习过程当中能有机会大家去交流,一定要多交流。可能大家感受不到,要等等毕业那天,甚至毕业两三年五年之后,才会觉得:我好怀念学校的在一起的日子。所以缘分大家要珍惜。
 
另外希望同学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都要抓起来。我们社科大MBA的老师讲的这些知识很有用,并且很有高度,这是我们在大学甚至在社会工作当中接触不到的。我们身在其中却不知价值所在,但走上社会才会发现我们老师好厉害,你想再去听老师的课就很难了。
 
最后要多多参与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学校在各种活动里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像亚沙、帆船赛等等,这些对每位同学们来讲都是一次历练的机会,多多参与能锻炼我们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在平常工作当中是很难有机会去接触到的。累一年两年,坚持下来的收获绝对是不一样的。
 
 
 
图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6级MBA全体学生合影
 
记者:您要不要对镜头对您当时的同学们说几句话?
 
刘永建:常回家看看。小院现在是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健全。我们虽然在工作越来越忙,但是我觉得每一年甚至有更短的时间,我们都应该回母校来看一看,大家常聚一聚,大家常常分享一下酸甜苦辣,这也是一种享受。
 
记者:社科大MBA的10周年之际,您对母校有什么想说的?
 
刘永建:很荣幸见证了社科大MBA十年光辉的历程,也非常感谢学校两位导师的培养,希望社科MBA在今后的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都能像现在一样光芒万丈。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今后每个十年,我们都能以校友的身份站在这里,感受这份荣光。
 
后记
 
“成功时不沾沾自喜,超越自我再赢一次。失意时不怨天尤人,从头爬起永不放弃。”从刘永建学长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社科人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过硬品格,更加领悟到他用深度的思考和博大的胸怀,成就了人生更大的格局。拼搏人生,从不设限。“在规划的主线里,做大胆的尝试”,让有限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

原文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成立暨MBA十周年庆典系列报道之——校友访谈|刘永建:见证社科大MBA十年历程与创业读博分享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Ba9vLWCUZcByiWL7QMV8Q
 
以上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成立暨MBA十周年庆典系列报道之——校友访谈|刘永建”,更多MBA院校新闻,请多多关注社科赛斯MBA备考网!